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1991年,唐氏兄弟(左一为唐翼明,右一为唐浩明)和父母在台湾
图为:1948年,唐氏兄妹和母亲在一起(前排左为唐翼明,右为唐漱明,母亲抱着的是唐浩明)
图为:1949年,父母在大陆
图为:1958年,父母在台湾松山机场
图为:1978年,唐翼明在武汉家中
图为:1991年,唐翼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和导师夏志清教授合影唐翼明
图为:20岁,初为人师
本报记者 刘我风
3月6日-19日,以“归来”为主题的唐翼明书法展在武汉美术馆举行。
唐翼明先生是唐浩明的哥哥,易中天的大师兄,夏志清的关门弟子。30年前,唐翼明作为新中国新时期毕业的第一位硕士生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门下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台湾侍奉双亲。
在台湾19年间,唐翼明先后任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以《魏晋清谈》、《魏晋文学与玄学》等著作成为两岸闻名的学者。父母先后于1999年、2003年去世。2008年初,他从台湾政治大学退休,回到第二故乡武汉,此次书法展展出的就是他回武汉定居后创作的作品。
上周,在唐翼明家看得见长江的客厅里,记者请他讲述了他们兄弟大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故事。
3个年幼的孩子留在了大陆
唐氏兄弟的父亲唐振楚是蒋介石离开大陆前的最后一任机要秘书,也是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第一任机要秘书;母亲王德蕙是家乡衡阳第一个接受师范教育的女子,也是县里第一个无线电广播员,做过小学校长,并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委员。1949年,夫妻俩一同撤往台湾时,把3个孩子托付给乡下的哥哥,也就是孩子们的伯父。那一年唐翼明不到7岁,妹妹唐漱明5岁半,弟弟唐浩明2岁。
1951年,家乡土改,伯父被划为地主,“3个没有参加剥削的孩子”则被从伯父家分离出来,成了“贫农”,伯父从此对3个侄子不管不问。天真烂漫的小翼明经常蹦蹦跳跳地跟着土改工作队,帮他们拉皮尺,算面积。
但3个不满10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照顾得好自己呢,不久弟弟送给衡阳城内一名姓邓的剃头匠做养子,妹妹因为拉痢疾夭折,唐翼明成了孤儿。他上午上学读书,下午帮人放牛砍柴扯猪草。小学毕业时,全村只有唐翼明一个人考上了初中。
总怕把浩明弟弟搞丢了
因为没有钱,唐翼明考上初中也没有可能去读。庆幸的是,乡长是当年的土改工作队员之一,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唐翼明。有一天,他悄悄对唐翼明说:你妈妈在香港,好几封给你伯父的信扣在乡政府。你如果要继续读书,可以写信给妈妈。
和妈妈取得联系后,12岁的唐翼明亲情上有了寄托,经济上也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了。学校离村子110多里地,第一天上学,他大清早一路小跑随一个挑担进城的陌生生意人赶路,傍晚快到目的地时,生意人才知道这个一头癞痢的小男孩是个求学的学生。他感慨万千,说这孩子,将来怕是要中状元呢!
果然,唐翼明读书期间成绩一路领先,读初中时全校第一。初中毕业后到武汉投靠表姐,虽然报考省实验中学只考了第二,但1960年高考又是全校第一、全省第二。因为父母的原因,他没能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而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时,唐翼明又以第一的成绩考入武大中文系,成了同期考入武大的易中天们的“大师兄”。
当年唐翼明读初中时,弟弟唐浩明和养父母住在衡阳城,学校离衡阳城10多里,唐翼明每两个星期就进城一次,以“表哥”的身份去探望已改名为“邓云生”的弟弟。“我没有照顾好妹妹,心里总怕把浩明弟弟搞丢了。”后来离开湖南来到武汉,他坚持给弟弟写信。弟弟在“文革”前一年参加高考,被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录取,毕业后成了一名水利员。
唐氏兄弟将联袂登上“百家讲坛”
唐翼明说,虽然他上半辈子命运坎坷,但不断遇到“贵人”,家乡的乡长是一位,省实验中学的何为校长更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他高考高分落榜,何校长爱才惜才,把他留在母校“自己培养”,这样,18岁的唐翼明刚刚高中毕业,就成了初中部的一名俄文老师。3年后,他被调剂到刚刚成立的三阳路中学工作,并在那里结婚生子。
1979年,唐翼明考上武大中文系研究生的第二年,弟弟也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考上华师中文系的研究生。1981年,为了能按时赴美深造,唐翼明提前半年从武大毕业。10年后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他成为大陆前往台湾执教的第一位学者。弟弟从华师毕业后则被分配到岳麓书社工作,主持了《曾国藩全集》的整理工作。以此为契机,他以原名“唐浩明”为笔名,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此后,又陆续出版了《杨度》、《张之洞》两部作品。有人把唐浩明的三部小说归纳为“名臣三部曲”,唐浩明说:“不,我写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抉择!”
最近,兄弟俩都受到CCTV《百家讲坛》的邀请。哥哥唐翼明将讲《颜氏家训》,弟弟唐浩明将讲《曾国藩家书》。届时,兄弟合璧,将成为《百家讲坛》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