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亚洲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否会对香港产生一定的冲击?
“从全球化的发展来看,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冲着全球化去的,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从全球化的意义来讲,中国政府是主动寻求突破。”1月14日,在第七届亚洲金融论坛第一财经(香港)金融峰会上,香港贸发局首席经济学家关家明表示,尽管上海自贸区以及以后内地成立的更多地区自贸区,它们的运行会比香港更加有效,但香港实际可开展的业务还有很多,无须有很多的担心。
“很多人说上海自贸区最好不要在金融方面、物流方面有太多突破。” 关家明提到了香港部分人士对上海自贸区设立影响香港金融、自由港经济的忧虑。不过,他认为,在上海自贸区开放领域突破越多越好,不应只限于在金融及经济相关产业,他同时希望在政府职能和法制方面有所突破。
关家明认为,需要厘清香港“在岸与离岸”金融、贸易优势。关家明说:“目前来看,香港开展如人民币离岸交易,实际上是一种在岸交易,只不过香港目前不具备在岸交易的条件而已,是被迫放到离岸中去。”
关家明认为,人民币离岸交易这种形式很像早前的海峡两岸贸易,在没有正式通商之前,货物贸易需要通过香港,对消费者、投资者、厂商而言应该直接贸易。在中国内地贸易投资深化的背景下,香港在岸市场的发展也不愁没有生意可做。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遭遇寒冬,全球经济增速经历一个高峰至低谷的阶段,此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开始寻求新的全球经济贸易秩序,这也是上海自贸区成立背后的全球经济现状之一。
“目前全球化的发展并非具有正面意义,全球化进程停滞不前,呈现"非全球化"的发展现象。” 关家明表示,到去年年终全球跨境资本流量没有达到2007年、2008年高峰的30%,即下降了70%,而过去5年全球资本的跨境流动也一直停留在低位。
从贸易情况上来看,发达国家经济也没有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目前全球贸易的总量和“金融海啸”之前差不多。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过去两年多,全球多国实施进口限制措施,在贸易额上总计影响1000亿美元,而这一现象使得“非全球化”的力量有增大的趋势。
此外,关家明表示,目前全球不同的地区正在通过各种贸易协议在增进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这看来具有正面意义,全球是一步一步走向融合,但回看金融危机之后五年的发展,出现如TTI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P(跨太平洋(601099,股吧)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区域协议,这种地区贸易协议规模庞大,同时排他性也很强。“地区性的贸易协议不断增强,不一定促进全球化,可能更有"非全球化"的色彩。”关家明说。
(责任编辑:周忠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