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没有意外,京东在 6 月 18 日的 “ 大动作 ” 就包括其回归港股这件大事。
就在今天(6 月 8 日),京东在港公告,今日上午九时开始香港公开发售,6 月 11 日定价;6 月 18 日上午九时正在香港联交所交易,最高公开发售价为 236 港元,将发行 1.33 亿股发售股份,股票代号为 9618。
从 2019 年 Q1 开始,京东关于财报的话题就没有离开过 “ 盈利 ” 这个词眼,而在疫情氛围之下的 2020 年 Q1,京东也成为受影响最小的电商平台,这都为此时京东的 “ 回归 ” 奠定了一个正向的舆论环境。
从 2004 年建立之初到如今二次上市,京东和其面临的市场与竞争格局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定数。如今,在竞争还在继续加剧的电商市场上,已经具备盈利能力并且正在经历大手笔整改与业务转型的京东,这回才算真的上岸了。
赚钱
可能没有一个词比 “ 苦尽甘来 ” 更适合形容京东的心路历程了。
京东的亏损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直到 2019 年,京东的毛利润为 844.2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28%,毛利率为 14.6%,并且保持了连续六年正向提升;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人民币,为 107.5 亿,净利润率为 1.9%,皆为 6 年来最高。
1。 营收结构与毛利润
众所周知,京东的收入来源为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两方面,可以理解为,前者是京东自营的商品销售收入,后者是京东作为平台为第三方卖家提供的服务的收入。
自营树立了良好口碑,成为京东的护城河,但属于低利润率零售业务,且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额资本投入和较高的运营成本。
京东大力发展平台业务,不仅丰富了可供用户选购的品类、扩大交易规模,还能改善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很久以来,从第三方卖家获取的服务性收入就是京东毛利润的重要来源。
从 2017 年 Q4 至今,京东的服务性收入增速就大于了商品销售收入增速,而从 2018 年 Q2 开始,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就大都超过了 10%。在 2019 年的全年净服务收入中,来自于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的占比也从 2017 年、2018 年的 16.8%、27% 增长至 2019 年的 35.5%。
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2019 年京东的自营业务收入占比已经降至 88.5%。
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可显著提高毛利润。而由于京东并不会单独披露商品销售及服务业务的营收成本,虎嗅假设服务业务的毛利润率为 60%,反向推算商品销售的毛利润—— 2018 年 Q4,商品销售 “ 名义毛利润 ” 及 “ 名义毛利润率 ” 分别为 100 亿、8.7%。
基于服务毛利润率为 60% 这个假设,2019 年京东自营、服务毛利润分别为 45 亿、40 亿;自营毛利润率为 8.8%。2019 年,京东的毛利润为 844.2 亿元人民币,整体毛利润率达 14.6%,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京东对第三方服务业务的发力还在继续。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京东的第三方平台的签约商家数量已超过 27 万家。
自营与第三方平台服务是电商的两大基本模式,应该给消费者选择权。2020 年第一季度的疫情中,京东自营也适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疫情整个情况是非常不确定的,而且目前疫情隔离的措施也是非常严格的。我们目前是在整个中国全渠道最大的超市平台,很多人疫情期间都在家里进行饮食,这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特别大的增长,我想我们会从中获益。这种增长应该说主要是来自于我们自营的品类。
在 2020 年一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京东如此表示。
2。 成本控制
京东开始赚钱,离不开对成本的控制。
如前文所说,自营商品、自建物流,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但这京东一直以来不同于其他电商平台的特性,是主要的 “ 卖点 ”。唯其如此,京东才能与老牌的、新兴的对手错位竞争。
但上市公司终究是要赚钱的,京东的对策是开源(可使毛利润增加)和节流(可使费用得到控制),近两年的成果是费用率一降再降。
比较明显的是 2019 年 Q3 ——京东在该季度的履约费用(包括采购、仓储、配送、客户服务和支付处理等费用)从 2018 年第三季度的 78 亿元人民币增至 88 亿元人民币(合 12 亿美元),增长了 12.8%。
但是,费用会随着整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履约费用率(履约费用占净收入的比例)却从去年同期的 7.4% 降至 6.5%,从而进一步释放了京东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