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在厦门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厦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攻坚,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居全省和副省级城市前列。7项指标完成年度目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3.8%,均位居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增长7.8%,总量占全省近一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完成国家、省下达目标。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凸显新作为
1.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第一时间启动指挥部作战机制,建立“三防一体”联防联控体系,最短时间实现本地病例全面“清零”,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境外输入疫情“零扩散”。服务全国全省抗疫大局,先后派出302名医务人员增援武汉,累计为全国提供口罩1.2亿个、防护服28.4万套、负压救护车376辆、试剂盒65万人份。随着国外疫情恶化,作为全国第三大入境口岸,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建立“人物同防”体系,为福建80%的入境人员提供保障,实现境外关联病例“零发生”。
2.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千方百计助推企业复产满产达产,第一时间出台“共渡难关15条”,以及金融、外贸、消费等相关领域惠企措施共200多条。2月率先全省实现省重点在建项目100%复工,3月规上工业、限上服务业企业100%复工,5月固定资产投资额超上年同期水平,6月GDP增速实现由负转正,9月全市工业生产恢复正常水平。工业用电、水运总周转量、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1.9%、8.5%、5%;集装箱吞吐量1140.5万标箱,连续7个月单月突破百万标箱。
3.招商引资全面发力。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招商,成功举办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总部经济、海洋经济等重点招商活动,新增落地项目8411个,总投资额1.6万亿元,累计项目落地率42.5%;新增落地高能级项目482个、计划总投资6033.7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66.1亿元,增长23.8%,占全省总量近一半,稳居首位。联芯增资、海辰锂电池、中兵国调基金、中粮大悦城等重量级项目落地,国铁吉讯、中国五矿、微软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等签约。出台加快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优必选、中谷海运等总部项目落户。
4.项目攻坚强力推进。完善项目决策推进机制,实施百日冲刺行动,定期“晾晒”通报成绩。105个省重点在建项目、415个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分别完成投资752.6、1767.8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189.2、495.4亿元。191个亿元以上在建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0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4.4%。全年新增“五个一批”项目765个,计划总投资5649亿元。“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连续三个季度进入全省设区市前三。“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建成5G基站超4000个,实现岛内室外区域基本覆盖和岛外中心城区及重要室外核心区域覆盖,宸鸿科技手机触控、士兰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制造生产线竣工投产;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二期、新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快速推进;福厦高铁、轨道交通(3号、4号、6号线)、翔安大桥、海沧隧道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5.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出台《厦门经济特区地方金融条例》。提升金融机构信息化预警监测能力,在全国率先完成网贷风险歼灭战,网贷风险基本出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83%,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债项目收益平衡测算,落实偿债资金来源,确保债务风险安全可控。集中分类清理370个已竣工但决算滞后的基建项目,历史遗留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偿进度为99.9%。出台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实施方案,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二)统筹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取得新成效
1.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3113.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42.4%。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持续深化,策划推出25项创新事项,新增6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重大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新引进落地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广州呼吸研究所等重点平台。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智能空天”“先进光电”两个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全国质量标杆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4家,总数达2282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3家,全市累计拥有各级众创空间227家。获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超额完成“三个六”引才目标。
2.产业链群更加稳固。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链群分别增长16.7%、11.6%、13.8%,都市现代农业突破千亿规模,千亿产业链群达到9条。加快实施“百千企业”增产增效行动,海峡黄金珠宝、宏发电声、宝太生物、延江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增长超过50%。实施“三高”企业倍增计划,“三高”企业税收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软件园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生物医药港获“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厦门天马开建国内体量最大的第6代柔性AMOLED单体工厂,中航锂电一标段顺利投产,金龙客车出口继续保持行业第一,万泰沧海首个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四三九九等四家企业入选2020中国互联网百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对GDP贡献率达到54.3%。410家总部型企业实现营收6631亿元,增长10%。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突破2.5万亿元,增长14%。新增厦门银行等境内上市企业12家(含过会),上市企业总数达61家(含过会)。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全国首个鲲鹏超算中心落地。旅游人气回升,国庆中秋假期人气恢复指数居全国前列,华尔道夫、安达仕等高端酒店开业;举办各类展会近3000场,实现经济效益超146亿元。成功举办第33届金鸡电影节,厦门影视拍摄基地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