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英国作家写《川菜》 她是个有“四川舌头”的英国人

导读:

你知道英国女作家扶霞·邓洛普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的她,曾千里迢迢来到成都留学,

你知道英国女作家扶霞·邓洛普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的她,曾千里迢迢来到成都留学,还曾去著名的四川烹专进修,只为一探川菜的美味。那本广受好评的《鱼翅与花椒》就是她写的。

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饮食文化20余年,也是一位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使者。四次获得有“美食界奥斯卡”之誉的詹姆斯·比尔德大奖,《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也说她“非常懂中国菜”。

最近,扶霞在中信出版社推出了新作《川菜》一书。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扶霞说是“为了开拓西方读者的眼界”。她将自己20多年的川菜经验汇集一册。从熟悉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只有四川人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

扶霞用她独特的视角,为川菜立传,为读者铺开一道道丰富的美味盛宴,一张张垂涎欲滴的图片,已经让人闻到麻辣鲜香。怎么做好一道川菜,也许不少四川人还需要跟这位英国厨师学习学习。

扶霞:

成都是实至名归的美食之都

外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并喜爱川菜?在书中自序部分,扶霞进行了详细介绍。曾有两本具有开拓意义的菜谱把川菜的各种风味介绍给了美国读者,分别是罗伯特·德尔福斯的《四川好菜》和艾伦·施雷克的《张太太的川菜谱》。但西方世界眼中的“中餐”,依然还是粤菜占主导地位。

2001年本书第一版付梓时,川菜早已享誉中国,但国外的人仍对其知之甚少。当时英国没有地道的川菜馆,更不可能找到正宗的调料。就算是主厨和餐饮专家的圈子里,也很少有中国以外的人体验过真正的四川花椒那种让双唇酥麻微痛的独特味感。

1994年,学习中文两年后,扶霞拿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来到四川大学留学。

“不得不承认,我对大学的选择颇受当地菜系名气的影响:之前我去过那里两次,当地菜肴中丰富的味道和温暖的颜色,都让我无比惊喜,我很想进一步探索发现。”扶霞就这样打开了川菜世界的大门,一步步成为了一位“灵魂是四川人”的川菜专家。

“我有幸来到20世纪90年代的四川,还能去实地进行美食考察。”她还特别提到: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亚洲第一个“美食之都”的称号,并欣慰地写道“川菜终于开始得到全球注目,它实至名归。”这种自豪之情,完全是把自己视为川菜厨师中的一员。

译者:

每道菜都有属于扶霞自己的故事

同样是写四川菜的菜谱,扶霞笔下的这本《川菜》却是别具一格。“那些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的菜谱模板都失效了,而是以扶霞一个外来者的话语体系重新还原,还原成为一种精确、丰富、多重含义的食物语言。”作家小宽胖读后给予高度赞扬。

作家Harps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扶霞对四川菜的视角非常独特,她敏锐的感觉、宽广的见识和精确的文笔结合在一起,令读者耳目一新。“她把牛市口花椒的香味比作金橘,‘高亢鲜明又纯粹’这句形容,足以让人想把脸埋在一整袋花椒里强烈地体验一下。”

何雨伽是《鱼翅与花椒》的译者,也是本书的译者。她和扶霞在生活中也是好朋友。但何雨伽也坦言,得知扶霞要出版《川菜》时,她开始是表达了一些质疑的:一个英国人,出一本中餐菜谱,对西方人也许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中国人会买账吗?哪个中国人会在厨房里摆一本英国人写的川菜菜谱,照着烧炒蒸炸呀?

看到菜谱后,何雨伽的担心消失了,因为所有的菜谱都经过扶霞亲自试验调整,给出准确的用量,只要“照本宣科”,成功且美味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何雨伽就是参考了扶霞的菜谱,第一次在家里做成了樟茶鸭。

但最打动她的,是几乎每道菜都有属于扶霞自己的故事。在菜谱之前,还有关于这个菜的精彩“小传”。何雨伽说:扶霞对这片土地的爱不加掩饰,呼之欲出。且不说引言中回忆与川菜结缘的成都生活是多么言简情深,光是每个菜谱前面那短小的介绍,都充满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回忆与爱。“那些配料用量,就不止是简单的食材与数字了,而是一种,情感。”

对话

红星新闻:你认为《川菜》与你之前的美食著作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在哪里?书中有哪些内容是你近两年来对川菜的新理解?

扶霞:《川菜》第一版早在2001在英国出版。二十年后,我自己的经历、技术和知识都丰富了许多,所以我把原版全面修订了,再加了70余道菜谱,原有的菜谱也全部都重新实验了,又加了很多图片。新版《川菜》还加了一些最近几年流行的江湖菜、四川地方风味菜等等。

红星新闻: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四川英国人”吗?如果用一道川味美食来形容可爱热情的四川人,你觉得你最有可能选择哪一道呢?

扶霞:我可以说我现在是一个有“四川舌头”或“中国胃口”的英国人。我自己的口味受到了很多年中国美食的影响,已经彻底改变了。现在久了不吃川菜,不吃中国菜,就很不舒服,心里慌,几乎没法活!我心目中最代表四川人的菜,可能是麻婆豆腐:大方、鲜亮、热情,麻辣!

红星新闻:据说这本书在西方也颇受欢迎,被一些媒体选为最佳美食书,他们如何评价这本书?是否有改变外国读者对川菜的看法?

扶霞:我的四川菜谱第一版出版时,那时候西方人对川菜了解还比较少,关于川菜的英文资料很少,川菜馆也少得很。所以很多读者是通过我的书认识到川菜,也有不少记者用了我的书做参考资料去评价西方的川菜馆,并且来四川旅游采访。

现在川菜在国外也很流行了,川菜馆多了不少,所以我觉得现在读者更多是用我的书加深他们对川菜的理解和欣赏,也帮他们自己动手在家里做川菜。我实验菜谱做得比较认真,所以读者们照着做基本都还算成功。

最让我吃惊的是近几年,不少海外华人也在看我的书,用我的菜谱做菜。前年我去美国推广《川菜》英文版,到场观众里大概三分之一都都是华人。他们中有不少是在美国长大的,不懂中文;有的是在中国长大的,可是小的时候没有学会做菜。我原来以为读者都是西方人呢。

红星新闻:你热爱中国的美食和文化,也通过写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你觉得要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美食文化来达到“理解”“认同”甚至“接纳”,其中最难的是什么?

扶霞:可能是克服偏见吧。每种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也无法避免被不了解的人贴标签。比如很多中国人觉得“西餐很单调”,蔬菜很少等;西方人对中餐也有很多偏见,比如认为中餐很便宜(因为历史原因,很多外国人没有吃过高级中餐,只碰到过很便宜的外卖菜),或“中国人什么都敢吃”等,因为中国人偏爱那些有特殊口感的食物:凤爪、毛肚、鹅肠、猪耳朵等。但西方人不太懂这些食物。我自己写作、讲座的时候,一直都在努力去破除这些偏见,让西方人不只是懂得,也更要钦佩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精彩书摘

初到成都的两三个月,我一直在“抽样”品尝街头小吃和当地佳肴,游荡在热闹熙攘的市场里。之后,我和德国朋友福尔克尔决定去问问有没有烹饪课可以上。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骑车穿城,去寻找那所著名的省级烹饪学校。在街边听到一些声音,我们就晓得到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