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29个助残日到来之际,有这样一群特殊孩子,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和我的祖国》,这也许是最特殊的版本。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这首歌你也许看过、听过很多版本,大学版、警察版、海外华人版……但只要你了解了这个版本背后的故事,认真聆听,用心欣赏……一定会觉得这是最特殊、最动听、最感人的版本之一。因为,演唱者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童年应是充满欢声笑语、装着幸福欢乐。但有一些特殊的孩子,风声、雨声、欢笑声,他们开始都听不见;世界上最温情的“爸爸、妈妈”,他们不会说……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人口的5%,即3.6亿人患有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其中儿童有3200万。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0-6岁的听力障碍人数约13.7万人,每年新生听障儿童有2-3万。
幼儿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会影响儿童言语的学习和发展。经过后天的康复训练,多数儿童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听力和交流水平。如今各地均设有专业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机构,配合人工耳蜗和助听器,进行各项适应性训练和康复训练。
科学设备的辅助能让孩子听见声音,但要听清楚说明白,却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成倍的付出。在江苏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和孩子朝夕相伴的老师,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另一位“妈妈”,陪伴孩子“牙牙学语”。
实践证明,学习唱歌过程中的高音、低音、长短、大小等变化都会对听障儿童的听力训练有一定的帮助。目前,对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已经不止于“听说”,而是全面发展,在训练中加入艺术,如绘画、音乐等等。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只是说话稍微晚了一点,但对他们的人生来说,已经是光明的起步。
江苏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有一位叫果果的小朋友,在11个月大的时候检查出听力有问题,这对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晴空霹雳!在省残联的帮助下,果果得到了免费的人工耳蜗救助,还免费到省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刚开始,果果不能对周围的声音作出回应,到后来可以简单与人交流,听和说的能力逐步提高。现在,果果已进入普通幼儿园,像健全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康复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这样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江苏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随着救助范围的不断扩大,救助标准的逐步提高,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让很多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回归校园,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