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闲在牛栏街被偷袭刺杀的事情之前,整个剧情走入了一篇祥和。滕梓荆找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与妻子和儿子的相处中,儿子也开始叫他爹了,折让滕梓荆感到非常幸福。范闲找到了“鸡腿姑娘”,而这位“鸡腿姑娘”就是他的未婚妻林婉儿。
范闲、范若若、范思辙、二姨娘,一家几口人其乐融融,互相保护对方。
原本欺骗范闲的王启年,竟然暗中帮助滕梓荆,看似奸诈狡猾,实际算是个有良心的人。
当剧情走向一片祥和,就失去了扣人心弦,会降低故事的精彩程度。
现在急需一件事来打破这种祥和的局面。范闲在牛栏街被偷袭就是这样一个外部事件。
因为这件事,故事从喜入悲,高潮加转折,让人大呼叫好。
首先,滕梓荆被写死了,故事进入了一个小高潮。
在原著中,滕梓荆是活到最后的小人物。他的故事算不上出彩。
所以,按照王倦的说法,他把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改变了。让他可以如烟花般绚烂一回。
的确。
正如看《在远方》的时候,姚远和路晓鸥谈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这两位主人公解除所有误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罗密欧会变成油腻大叔,朱丽叶会变成絮叨大妈。
这样的结局不仅不幸福,而且破坏了作品的美感。因为崇尚《流浪者之歌》里的悲怆,路晓鸥便更能理解悲剧带来的美。
那么现在,滕梓荆的离开,也带来了这种美感。
因为他的离开,让这个角色真正留在你我的脑海中,让这段刻骨铭心的友情,或者说是亲情,永远印刻在范闲的心上,让那句“在这个世界上,若是没有让你甘愿赴死的人,活着何其无趣啊”成为台词中的经典。
其次,范闲原本的计划被彻底打乱,故事迎来转折。
如果按照范闲原来的计划,迎娶“鸡腿姑娘”,夫妻双双去澹州,带上若若,带上滕梓荆一家,陪着奶奶安度晚年。
要是按照这个路线,故事就可以结束了,无论作者还是编剧都会被骂死。
所以,故事必须有一个转折,来一个外部突发事件,来一场悲剧,让范闲改变主意,留在是非之地,应对新一轮困局。
再次,范闲牛栏街被偷袭这一件事,牵扯出几股新势力。
第一股势力是以司理理为代表的北齐细作。
司理理出场的时候,是一位名动京都的花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因为范闲的中途离开,司理理的身份暴露在观众面前。这个女人绝对不是什么花魁,而是个细作。
这一点范闲也发现了。因为司理理漏出了破绽。门没留缝,装睡的时候心跳加快。能缩短被迷晕的时间,形成抗药性,说明她是个训练有素的细作。
只不过,她是哪边的细作,她的目的是什么,那时的我们一概不知。
司理理与范闲互有把柄。在公堂之上,司理理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不得已为范闲做伪证,为此不惜受刑。
她虽然为自己的苦肉计感到值得。可惜,这个做法算不上明智。
其一,作为一个花魁,为了一个客人不惜受刑,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这种事情可以骗文人雅士,成为坊间一段佳话,却感动不了范闲,也骗不了身处权力斗争漩涡的任何一个人。
其二,作为一个花魁,听说范闲遇到偷袭,只是云淡风轻的来了一句范公子没事就好。这难免让人怀疑。
作为一个弱女子,听到认识的人遇刺,竟然丝毫不惊慌。
作为一个“对范闲有情”的女子,听说范闲遇刺,对其伤势丝毫不敢兴趣。
这样的女子,是个人都会怀疑吧。
二皇子一语道破:你好像事先就知道会发生这件事。
是的,司理理就是事先知道。因为她给出一块令牌,这个属于北齐的令牌让程巨树听话,老老实实参与到刺杀行动当中。
这块令牌就出现在关程巨树的箱子附近,被范闲拾得,也是因为这块令牌,范闲推测出司理理的身份。
除了司理理,还有另外一股势力。
相对来说,这股势力要比司理理那一股强很多。
当叶灵儿打算去找司理理算账的时候,她看到司理理的花船上有几名侍女已经死去。在门外,叶灵儿也依稀听见里面的谈话。
司理理对来人说:阁下以性命相逼,即便我百般不愿又有何用。
之后,司理理让自己的手下先返回北齐,并称自己卷入了大麻烦。
可见,这一股势力与司理理并非一路人。
而刺杀范闲的两名女杀手均来自于四顾剑门下,只不过,这股势力并不是四顾剑,这二人只不过被收买。收买她们的人,叶灵儿认识,同时感到惊讶。
叶灵儿认识的人,无非是朝中权贵及其子弟,武林中人。可以肯定的是,这起案件的策划者便是这股势力。
那么,这股势力的代表又是谁?
首先,从表面上看,二皇子的嫌疑最大。因为是他约范闲去见司理理,而牛栏街是必经之路。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二皇子也不至于这么蠢。
二皇子没有刺杀范闲的理由,相反,他还有意拉拢范闲。在与太子的斗争中,二皇子根本不占优势。刺杀范闲嫁祸太子这种把戏太低级,对他而言也得不偿失。
其次,这件事似乎像太子或者长公主做的。程巨树是八级高手,刺杀范闲似乎胜算非常大。正如长公主对太子说的那样,下一次一定要必杀。
但是,这并不像太子一派的手段。太子就算手段再低级,也不至于当街砍人。而在南庆,人人都知道范闲要娶林婉儿,人人也都知道太子与范闲是对头,范闲遭遇刺杀,太子的嫌疑同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