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中国人均GDP破万后的消费趋势

导读:

天国近了,我们当悔改~愿神与你同在如同与我同在一样!God bless you!

窦文宇:人均GD

天国近了,我们当悔改~愿神与你同在如同与我同在一样!God bless you!

窦文宇:人均GDP破万后,中国消费市场可能会出现那些趋势?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的美国1978年人均GDP破万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思潮带来了启迪。

 

2020年中国的开局,不同寻常;这或许从1月21号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头版标题可以看出,“坚决遏制疫情蔓延苗头”。抗击新冠疫情,无疑是当下全国的重中之重。不过,在当日的头版,人民日报还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我国人均GDP破万,世界万元户翻番”的文章,报道了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4.4万亿美元,人均GDP首次破1万美元,可支配收入较10年前增长三倍,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GDP破万,有那么重要吗? 对商家企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中,GDP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比如,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人均GDP,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准(Standard of Living)。虽然人均GDP并不完全等同于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指标,但不少研究都指出,随着人均GDP增加,社会总体消费(Consumer Spending)也会相应增加。对于商家,这无疑是利好消息,意味着消费者将会追求购买更多、更新的产品与服务,这样才能配得上他们提高的生活水准期望。

 

中国人均GDP破万后,居民消费趋势会发生那些变化? 这个问题对于商家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企业该如何制定未来5-10年的战略,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新需求、新期待。当然,谁都没有能看清未来的水晶球——不过,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相通,故而,其它国家在人均GDP破万后涌现的消费新趋势,应该对于中国消费市场有一定启迪。

 

其实,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国人均GDP破万这个里程碑事件时,也清晰提示,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需要踏踏实实,因为这样的发展里程碑,发达国家40年前就已经跨过去了。

 

二战结束后约25年内,美国一直占据着全球最高人均GDP的位置,不过世界上第一个跨过1万美元门槛的是欧洲袖珍小国摩纳哥,它在1970年人均GDP达到12424美元。上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及石油禁运,打乱了当时世界经济秩序,也帮助两个石油资源丰富的阿拉伯国家卡塔尔(人均15268美元)及科威特(人均13213美元),在1974年跨过1万美元大关。

 

如果说以上几个率先冲线的国家,有点运气成分,那么几个一直在人均GDP前10榜单蛰伏已久的北欧富裕国家,终于在1976年由瑞典首开记录(10100美元)。而美国,可能是因为受到越战及石油危机拖累,到1978年才突破这个里程碑(10565美元)。

 

美国在跨越这个门槛后,从80年代起,其消费市场萌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有的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影响力(比如,1984年借助乔丹的明星效应,异军崛起的Nike)。鉴于中美两国为全球第一、第二大经济体,消费市场规模接近,加之美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向来在全球领先,具示范效应;本文将首先总结分析美国市场在人均GDP破万(1978年)后,出现的消费新趋势及特征,以启迪中国市场在人均GDP破万后,居民消费趋势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中蕴含的企业商机。

 

后现代主义与人均GDP破万后的美国消费市场

 

多数商业历史学家都认为,当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美国在70年代末跨过人均GDP一万美元关口后,进入80年代,不单整个社会的消费在上升,在消费者行为及消费上形态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特征。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如果说在19世纪及20世纪大部分时间,是骄傲的英国学者,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光荣,宣扬现代主义(Modernism)——大规模工业技术及理性思维的力量,占据了国际学术思潮的主流与制高点,那么,到了20世纪末端(七八十年代),则是两位优雅的法国社会(哲学)学者Jean Baudrillard 和Jean-Francois Lyotard以敏锐的目光,穿透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针对现代主义落后于时代变革的弊端,提出了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的概念。

 

现代主义强调人们拥有共同价值观,有着一致偏好。比如,关于19世纪初生产的Ford Model T汽车,顾客有何颜色选择? Ford的名言回答是:“Any customer can have a car painted any color that he wants, so long as it is black.” (我们的顾客可以为Model T挑选任何颜色,只要是黑色)。

 

 

而后现代主义,则它认为现实是复杂的,世界充满了偶然性、流动性及不确定性,故而单一世界观不再流行,个人主义方兴未艾,多元文化视角更普及。

 

在营销及消费者行为领域,因为消费者处于社会环境里,故而弥漫在其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及行为,1993年,荷兰心理学家W. Fred van Raaij在一篇开创性文章中,首次提出并深度解析了后现代主义消费(Postmodernism Consumption )的概念,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及主要特征,而这些特点,在80年代以来进入后现代主义消费的美国市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口阶层变化(Inpidualization): 传统的大家庭或几代同堂模式开始弱化, 晚婚晚育,不婚族,单亲家庭,同性家庭,老年独居等现象逐渐增多,为社会接受,消费的场景也开始从主要是家庭消费(Family Consumption)向个人消费(Inpidual Consumption)过渡。

 

在美国,这种人口阶层上的变迁,从当时的热门影视作品中,也可管中窥豹。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处于二战后经济恢复快速增长期,称为美国梦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影视剧中描绘的典型美国家庭,则和1957年开播的电视情景喜剧Leave It to Beaver的Cleaver一家类似: 爸爸一个人上班,妈妈则在家照顾两个小孩。

 

 

时间快进约半个世纪,2009年ABC推出的情景喜剧Modern Family上出现的加州Pritchett家庭,则比Cleaver一家复杂太多: 老年再婚的主角Jay Pritchett,带着继子的移民妻子Gloria,同性恋儿子Mitchell结婚后领养了一个越南小女孩。

 

 

有点复杂,但也并不奇怪,统计数据表明,到20世纪末,类似Cleaver一家这样的所谓典型美国家庭(核心家庭,只有父亲工作),占美国家庭总数不到15%,而双收入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独身户等模式成为美国家庭模式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