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为展现70年来的壮丽画卷,《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了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为总栏目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开展报网端微的全媒体报道。
这一期,我们将以三一重工为代表,讲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工程机械的“一穷二白”,到2018年三一重工挖掘机牢牢把握住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把交椅,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是如何一步步突破进口垄断,完成进口替代的?在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三一重工等又将如何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风口,完成国际化扩张?详见本期报道。
2019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名单中,中国企业占据12席。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一场吸收并蓄、自主发展的历史蜕变后,完成了绝大部分产品的进口替代,并主动出击,寻求海外市场的扩张。
在这场全球行业格局的变迁中,无论是老字号的国企代表还是追赶着的民企代表,都在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书写了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全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工程里,我想不出哪个工程没有三一设备的参与。”能说出这句话,是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的自信,更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作为当前装备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三一重工这家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民营工程机械企业,突破了行业进口垄断、国企和民企的机制调整、行业激烈甚至说是惨烈的商海沉浮,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品牌涅槃成为全球品牌的典型样本之一。
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制造”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工程机械“一穷二白”,除了少量几个作坊式修理工厂,中国基本上并无自己独立的工程机械产业。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工程机械的需求量逐步增长,中国工程机械开始步入“创业期”,一批原来的修理企业开始生产工程机械产品。
1961年,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正式组建成立工程机械专业局,管理全国工程机械的发展与规划,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自此拉开大幕。
两年后,一机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现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和一机部建筑机械研究所(现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工程机械科研系统初步形成。
随后,同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北京水电学院、山西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设立了工程机械院系或专业,工程机械专业教育逐渐发展,为新中国培养专业人才。
1986年,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和袁金华4名大学生,找人借来6万元,在湖南省涟源茅塘道童村一幢废弃的养殖场里,建立了作坊式工厂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这成为三一重工的前身。
此时的外部环境中,改革开放进一步为机械行业带来发展的春风,我国兴起大规模基础设施及高层建筑建设的热潮,工程机械市场需求量直线攀升。
技术出身的创始团队凭借灵活的民企机制和市场反应速度,快速占领市场,1991年,涟源焊接厂的产值突破亿元,并正式更名为三一集团,此后,三一集团从涟源搬到了长沙,并正式确立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战略。
然而,彼时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却被“洋品牌”抢占,建筑工地基本成为进口设备的“博览会”,国外品牌占领市场90%以上的份额。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自主设计和研发工作举步维艰,国内自主品牌发展缓慢,缺乏核心技术的国产设备处于品质低劣的标签与阴影之下。如何在内外纷争格局中突围?三一重工选择了自主创新。
面对国外技术的严密封锁,三一几乎从零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艰辛路程。为了攻克自主核心技术,梁稳根和三一总工程师易小刚曾有一年多时间每天睡在工棚全心钻研,最终设计出工作原理与当时国外产品完全不同的可用标准件组装的集流阀组,三一诞生出第一个专利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三一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1998年,三一又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37米混凝土输送泵车。
此后,凭着一股韧劲,三一持续攻克了品牌发展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技术创新始终是三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据三一重工副总裁李京京介绍,三一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左右投入研发,累计申请的专利及授权量稳居行业第一。公开数据显示,三一重工2018年研发投入金额30.0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8% ;2017年研发投入金额19.1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00%;2016年研发投入金额11.2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3%。
在三一集团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同时,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等同行业也在加速投入。徐工机械2016-2018年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0.38亿元、16.07亿元、20.15亿元,逐年递增;中联重科也表现出相似的轨迹,2016-2018年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8.99亿元、8.74亿元、10.80亿元。
在企业运营的理念里,对研发投入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这也成为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能赶超外资品牌的重要内核。
完成进口替代
“品质改变世界就是要打造一个高品质的中国制造品牌,或者说希望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来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印象。”向文波介绍称。
向文波对三一集团品牌的解读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也是三一发展这么多年来的根基”。
上个世纪,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严重依赖进口,国外品牌占据垄断地位,原因正在于国产品牌创新能力差、质量不过关、技术更新慢。作为跨入重工业领域的第一家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就像一条正能量的“鲶鱼”,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和新生。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02年到2011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6%。国内市场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自给率从“十五”期末的82.7%,提高到2011年的88.5%,2017年更是达到94.11%。
为了抢占市场,平衡产能过剩与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各种新技术、新渠道销售层出不穷。
以三一为例,2002年,其用单泵垂直泵送技术成功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406米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封顶,单泵垂直泵送世界纪录第一次归属于中国企业,三一也由此获得“中国泵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