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图文:69名普通孩子入读江夏特教学校

导读: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体育课上,年龄相差悬殊的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一起跳绳

&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体育课上,年龄相差悬殊的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一起跳绳

    图为:特殊学生小风(化名)跟随普通班上课,还在学校的活动中领舞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屏 通讯员陈克茂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

    一所对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最近一年多,却招收了69名普通学生。他们和98名特殊教育学生同享一个校园,每天一起游戏,不少课程甚至一起上。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东林小学),它也成为武汉“普特融合”最好的学校。不可思议的是,身处其中的普通孩子、特殊孩子、家长、老师,都觉得自己受益良多。连日来,记者多次赴该校采访,了解这背后的秘密。

    9岁和20岁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做游戏

    一堂体育课,前面两排是10个小孩子,最后一排是6个大孩子,个头相差超过一个脑袋。5日下午,记者来到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操场上碰上一节“普特融合”课。

    10个小孩子,来自学校普班三(2)班,平均年龄9岁;6个大孩子,则来自特班8年级,有的已经20岁了。他们一会混编跑步,一会排队跳绳,一会玩“数数拥抱”,授课老师是三(2)班的班主任杨珊。

    记者看到,一名胖胖的大孩子一直很兴奋,不时大吼一声,其他小朋友并未感觉异样;三(2)班的朱子昊害怕进绳,八年级的两名女孩轻声为他加油;“数数拥抱”游戏中,只要老师喊一声“3”,前后的大小孩子立即3人一组抱在一起……

    “这些大孩子其实很温柔,老师告诉他们要爱护弟弟妹妹,他们记得可牢呢。小朋友们也没有偏见,因为老师会告诉他们,大哥哥大姐姐也是他们的伙伴。”杨珊自豪地说,“特殊孩子们有的已经20多岁了,还是很单纯,不少人的心智程度还停留在儿童时期。所以,大小孩子完全可以一起上音体美和活动课程,双方都能得到锻炼。”

    特校招收普通学生希望解决入学难题

    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何招收普通学生?

    江夏区教育局基教科相关人士介绍,当初此举也是为了满足周边孩子就近入学的要求,正好特校也有富余教室。“特校办普班,武汉没有先例,我们心里也没底。大家先到外地一家开了普通班的特校取经,区里又从其他普通学校调来不少老师。”

    2016年9月,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班正式招生,一年级40人两个班,二年级11人一个班;2017年9月,普通班一年级又招生17人。加上后来1名转校生,该校的普通学生现在分三个年级四个班,共69人。特教班则接纳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等特殊孩子,分为一到八年级。

    音乐、体育、美术是融合“大课”,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都一起上。校长王桂梅介绍,“事实上,普班、特班只是跟外面介绍才这么说。在校内,每个年级都用数字编班,就是为了消除中间的那道墙。”

    普特孩子互帮互助家长逐渐打消疑虑

    普班三(2)班学生罗鑫欣告诉记者,她有很多特殊孩子朋友。刚开始她也有点害怕,后来老师说,那些孩子只是生病了,老师也在教他们学习,于是她也懂了。“他们表示高兴,有时会突然拍我一下,有时会大叫。如果他们控制不住情绪,我就先不跟他们玩,等他们好了我们再一起玩游戏。”

    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的家长,都担心自家孩子被欺负,学校多次开家长会,请大家坐在一起沟通。

    普通班二(2)班程欣怡的妈妈张敏说,“把女儿送到这里来,最开始确实有些担心,但老师承诺一定会把孩子教好。我想也是,既然特殊孩子都能教好,普通的更应该教得好。后来我了解了那些特殊孩子,也感到心疼,他们和父母都很不容易。”

    如今,女儿在学校交了很多特殊孩子朋友,元宵节还一起做灯笼、做汤圆,这让张敏感到欣慰。“我到学校去,看到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都听老师的话。小孩从小懂得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这对他们是很难得的教育。”

    “我们调入特校的普通老师,也觉得这里很幸福。”江夏特校副校长、之前在明熙小学任教的杨清然说,孩子少,拼成绩的压力小,老师们反而更能静下心来关注孩子,“而且特殊孩子很喜欢老师,他们常常给我们感动。”

    特殊孩子跟读普班小思语考了第二名

    特殊孩子小风(化名)是唐氏宝宝,不过,他却在普通班二(3)班随班就读,因为喜欢跳舞,学校的不少活动都由他领舞。

    江夏特校的每个普通班,都有这样一名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学生。他们有的是唐氏宝宝,有的是脑瘫患儿,有的是肢体残疾比较严重。“在普通学校,老师面对的学生多,接收特殊学生数量有限。即使接纳,老师的关照也有限,过分照顾也可能影响其他孩子。”王桂梅说,江夏特校特教专业老师多,普通班的人数又少,可以支持更多身体或智力程度不错的特殊孩子随班就读。事实上,多数特殊孩子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更早更多地与普通孩子接触,为孩子未来走入社会作准备。

    曾持续报道的、因一场车祸失去左下半身的小思语,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3月7日,记者在普通班一(3)班的教室看到,她正在认真地听课。“当初孩子装上假肢后,天天喊着想去上学,可她身上挂着尿袋,碰到了别人怎么办?没想到在这里,她能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思语妈妈左小春说,上学期期末考试,孩子考了全班第二名,数学还考了100分。

    教育尝试很有意义但目前还难以推广

    “我接到很多特殊家长的电话,希望把孩子转过来。”王桂梅校长说。

    不过,王桂梅现在也有苦恼。学校的这些尝试,都建立在小班化、特教老师多的基础上,其实学校的容纳能力很有限。可如今周边普通学生生源在大量增加,可能要不了多久,该校普通孩子的人数就要超过特殊孩子了。到时,“融合教育”所必须的小班化还能不能坚持呢?

    “江夏特校招生火热,正折射出目前‘普特融合’教育的不足。”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老师彭兴蓬表示,该校的融合教育尝试很有意义,但不太可能推广。“它的诞生有其客观原因,学校有普通生源,也有富余的教育资源,在其他特校并没有这两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