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探索一号”第三次万米深渊科考的沈阳“智造”
“从三亚上岸以后,‘海斗’‘海翼’分别装箱,同车返回沈阳,这也是它们第三次顺利完成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科考任务。”10月22日,记者专访到此次深渊科考的参航队员,刚刚返回沈阳的“海斗”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研究员唐元贵,以及“海翼”执行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机器人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金文明,听他们讲述沈阳“智造”水下机器人的深渊科考之旅。全海深高清视频
直播近6小时
“海斗”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简称“海斗”),此次搭乘探索一号船TS09航次,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探索一号”第三次马里亚纳深渊科考任务,历时54天,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此次科考,‘海斗’实现了全海深深渊海底的高清视频直播时长2小时3分钟。直播深海底部场景,随着场景的不断更换,我们都被深深震撼了,海洋和地质科学家尤为惊喜。”唐元贵告诉记者,“海斗降落的海底最初非常平坦,看起来像沙漠,都是沉积物。在距离海底1米距离时,也就是水下10905米,我们做了深渊近海底的巡航探测,通过视频的深度变化查看和探测地形起伏。”
此次深海科考,“海斗”主要是开展技术能力海试验证和深渊科学应用两项任务。“海斗”团队4名科考队员,克服了多项现场技术难题,开展了长时间、大强度、连续集中的作业任务,实现了7次下潜,其中全海深下潜4次,获取了完整的全海深CTD数据,深渊海底累计工作时长5小时47分钟;近海底巡航探测时长3小时25分钟,航行距离约2.5公里,探测覆盖面积约5万平方米,实现了“海斗”的所有海试和应用目标。
“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利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技术装备开展万米深渊海底机动探测的能力,为最终全面实现我国万米深潜使命和海洋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唐元贵表示。
7000米水下滑翔机
创造多项纪录
“此次科考遭遇台风‘山竹’与‘康妮’,在‘探索一号’避风期间,两台滑翔机依然正常工作,体现了‘海翼’7000米水下滑翔机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与高可靠性。同时,其观测到的台风过境前后的温盐异常变化数据将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金文明告诉记者,“海翼”在海水中几乎是浮力中性状态,依靠改变自身的排水体积实现下潜与上浮运动,可实现全球无死角远程监控。“也就是说,‘海翼’在全球任何方位,沈阳均可实现监控。”
“海翼”7000水下滑翔机主要针对深渊海域的垂直剖面连续观测需求而研制的深海滑翔机,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金文明介绍,参加本次深渊科考的“海翼”7000米水下滑翔机共有两台,分别针对马里亚纳深渊区域5500米等深线、7000米等深线内的两条科学测线进行观测;连续作业时间共计达46天,航程1448公里,共计下潜102次,15次超过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76米,成为世界上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次数最多的水下滑翔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能在深渊环境中长时间稳定工作的深渊级水下滑翔机。
“‘海翼’7000米水下滑翔机具备长时间连续观测能力,其设计深度超过了全球99%海洋水域深度,为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噪声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深渊科学考察提供了一种有效平台。”金文明表示。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封葑/文 陈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