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百家视线】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我国语文培养目标缺失

导读:

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我国语文培养目标缺失

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我国语文培养目标缺失

【百家视线】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我国语文培养目标缺失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其关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弊端的批判,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

  多元化的题面被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在于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应该说,为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隐含着对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约数,题目带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题把限制性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把命题和主题混为一谈,强行规定唯一合法主题,既扼杀了考生的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任务背道而驰。

【百家视线】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我国语文培养目标缺失

 

新华社记者  张延林摄

  改革以来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代表,其最大的成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主题的独特建构、深化成为写作的前提,这无疑有利于显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的区分度。因此,在一个时期内,此等命题横空出世,风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类命题却暴露出了内在悖论。一些话题材料作文表面上无主题或者采用开放性主题,但隐含的潜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却成为不言而喻的选择。当潜在主题篡夺了有待建构的主题,开放主题就又变回了封闭主题。这样的情况,早在高考作文改革之初就屡见不鲜,如以“诚信”、“救人”等寓言故事为主题的命题,尽管题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一旦涉及社会道德和某种共识,开放性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饰,显性的、多元化的题面被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选择性变成了别无选择。

  本以为此类矛盾在高考作文改革初期存在是由于经验匮乏所致,但是连续十年,其如挥之不去的幽灵,直到今年,许多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未能免俗,不过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罢了。宁夏卷和海南卷同题:从关鸟于笼中到放飞小鸟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动”的邀请,环保主题的硬性封闭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伪开放性命题。当然,这样粗糙的封闭性是很罕见的,另一种封闭性则是以优雅的语言掩盖着的。湖南卷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本来思维的空间是比较空阔的,可命题者似乎不准备让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紧接着就来了规定:“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用这样优雅、严密的语言对主题加以限定,无异于用天鹅绒包裹着锁链,不但有极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而且降低了对考生抽象理性思维的挑战,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说,还不如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和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这两个朴素的题目富于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同样,广东卷的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就开放性而言,也较广阔、深邃。

  命题的开放性,本来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还远远没有达到普遍自觉的程度。同样以今年的抗震救灾为题,四川卷和全国Ⅰ卷在开放程度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别。四川卷就是两个字“坚强”,显然不如全国Ⅰ卷提供四则新闻,在第五则中特别点出“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前者是一元化的“坚强”,后者则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样”。

  当然,这种不自觉的封闭现象已经逐渐减少。大多数高考作文的材料和话题,都显示出一方面在话题和材料上求新,另一方面尽可能在限定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如福建卷的三人不同选择:一人选择果汁,因其甜;一人选择咖啡,因其苦中有甜;一人选择矿泉水,因其平淡。这样的命题就并未加上画蛇添足的哲理性阐释。北京卷的装满一个杯子的种种思路,也以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只是一种从思想上求新的风格,江西卷以去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妙在形式上求新,规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敌的口吻叙述。这本来存在一定的限定性,但田鼠和田鼠天敌的口吻拓开了想象的空间。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是,对于数十万考生而言,除敌我两方的选择之外,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了吗?可能命题者对二元对立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材料比较有新意而且开放度的自觉性比较强的还有好几个省的命题。如辽宁卷以对让座、喧哗、随地吐痰等不良现象的社会调查为题,重庆卷关于“自然”的三种定义,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细节,不但以自由度较大而且以难度较大见长。自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越易为文。而实际上,自由度越大,现象和思绪也就越纷纭无序,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而为文却要求条贯统序,一脉相承又起承转合。

  ●从对比中找到命题盲区

  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仅指向唯一的选择

  作文命题要义就在于在自由度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张驰有度为上。过张、过紧,则僵化;过宽,则茫无头绪。值得注意的是,过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题义上,而是窄在内在的价值观念上。就现状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共同的倾向在于:单纯地、过多地强调诗意和抒情,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仅指向唯一的选择。

  笔者仅以江苏卷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为例。今年,江苏以“好奇心”为题,可以说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苏省历年偏于诗情画意的模式。自主命题第一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表面上开放,实际是把一种风格的诗意当成封闭的限制。谁说山一定是沉稳的?四川的龙门山系不是大大地震动了一下,余震达到上万次吗?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静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即使从审美价值观念来说,也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稳的山,越是超越沉稳,越有审美价值。王安石笔下的山就是动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山都冲进门来了,还沉稳吗?辛弃疾眼中的山肯定与沉稳无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至于说水的灵秀,则更是坐井观天,完全不顾大江的奔腾、大海的浩渺、瀑布的飞流。所失在于,以一种诗意风格作为唯一的立意准则。和前年的“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相比,二者虽题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以诗意的片面性美化、遮蔽复杂而矛盾的现实和人生,把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与人生命运的复杂曲折混为一谈。到哪里去找从出生到死亡都完美无缺没有失败的人生?这实际上完全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