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致瘾有罪:「反沉迷」成了科技巨头的年度KPI

导读:

  编者按:对某件事物上瘾,是人类的天性。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

  编者按:对某件事物上瘾,是人类的天性。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美国学者戴维·考特莱特在其著作《上瘾五百年》中认为,对某件事物上瘾,是人类的天性。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50年,也是一部科技上瘾史。智能设备大大扩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但稍不注意就会错过的信息、情绪化的社交言论、屏幕上网红“邻居”们的完美人生……科技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难言之“瘾”,而科技巨头们,正在试图为此做出改变。

  情绪过山车:

  科技成瘾的多巴胺“瘾”患

  寻求快乐、避免痛苦,是人类的生物本能。这也是各式各样“成瘾”的根源。很多科技公司便根据人类大脑特性,精心打造“成瘾”功能,让用户无法抵抗本能欲望。

  比如,Facebook最早就利用了社交认同机制使得用户获得被点赞后的多巴胺满足感,进而大大提升了平台社交活跃度。

  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种种欢乐,便捷的信息流通和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大大丰富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但“瘾”患也在由此滋生。据研究表明,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具有实际意义的人际关系的缺乏,科技成瘾容易引发不良情绪甚至是更高的自杀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使用。手机本身并无过错,真正影响人们的是在智能手机上消费的信息,而手机只是为信息内容获取提供了渠道。

  在Instagram上,那些看似拥有“完美生活”的人们充斥着屏幕,让人无法忽略;在Twitter上,人们常被有关政治的愤怒争论而紧紧包围;在YouTube上,海量有趣视频就像一张巨网,网住时间……

  三种与内容相关的核心心理机制,也在这个过程中催生人们的不良情绪——

  自卑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产生了“攀比”的心理,那时的人们会因为邻居的四卧室洞穴而产生嫉妒。现如今,科技将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社交平台上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漂亮、迷人且富有的“邻居”,不禁会使得我们产生“跟上”他们的想法。

  同时,当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中晒出因为某次聚会而多么开心,我们也难免回产生未曾加入其中的失落感。

  最近火遍国外社交媒体的摔倒式炫富:这年头,没几个钱连跤都摔不起……

  愤怒

  情绪化地讨论VS理性地讨论,哪个更好?

  对于媒体平台来说,前者也许更具吸引力:人们感到愤怒时,会更倾向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回应和捍卫,并希望将这份回应分享给认识的每一个人,以便让他们对此作出评价。如果说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愤怒之情便有所缓解。否则,人们很可能会进行更为激烈的道德斗争,并变得更加愤怒。媒体也许不希望大众过于理性。毕竟作为媒体平台的主要盈利方式,广告依靠人们的互动实现销售。基于情感的讨论,似乎更加有利可图。

  分心

  分心,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寻找愉悦感时的副产品。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到消息通知或下一个视频开始自动播放,都是一次能够带来愉悦感的机会。无法留心这些细节,会丢失掉一些“小确幸”;但如果我们对每一个信号都作出反应,便无法全神贯注,导致拖延行为,甚至致使压力出现。

  社会责任VS企业效益?

  科技巨头的两级天平

  企业存在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价值盈利,这一点无法苛责。完全消除信息流对人们的干扰,根除科技依赖,注定与科技巨头们的目标相悖。取消应用程序的通知信息等举措会阻碍公司业务的开展,比如设备销售、用户平台参与、客户付费订阅等。也正如《卫报》所形容的:

  科技公司推出防沉迷功能,就跟买烟时附赠用于戒烟的尼古丁贴剂一个道理。

  尽管面临这样的两难困境,苹果、谷歌和Facebook等科技巨头,还是开始尝试,希望能在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之间有所平衡。

  手机应用都希望获得用户尽可能高的使用时长。而Facebook近日做出让步,宣布将在Facebook及其旗下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中增添控件,帮助用户计算花在该应用上的时间,方便其按需中止使用。用户还可以设置通知功能,在一定时间内“静音”。对此,Facebook表示:“将上网时长对人们的影响向大众公开,是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

  在今年的谷歌I/O 2018 开发者大会上,这家科技巨头也公布了一项“数字福利计划”,旨在遏制科技成瘾现象。谷歌表示,该计划将推动用户感受到更多的JOMO(joy of missing out,因为错过而带来的快乐),而不再让人们有一种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错失的恐惧。(戳此复习:看到别人家的估值数字,你也患上FOMO(错失恐惧症)了吗?)该计划包含了许多新功能,主要用来帮助人们追踪和感知自己的使用时间。

  谷歌的Android P上线了“Dashboard(管理通知接受数量和手机使用时长)”、“App Timer(监控每款应用使用时长)”和“Wind Down(强制手机进入免打扰模式)”。

  此外,在苹果WWDC 大会上,苹果也发布了新系统的防沉迷功能,统计监控每款应用的使用时长。

  苹果则在其最新系统iOS 12中推出了“隐式推送(将通知分组)”、“屏幕时间(管理手机和应用使用时长)”和“应用限制(限制部分App设置使用时长)”。

  戒网瘾就像减肥?

  效率源于“快乐+成功”的正面激励

  目前,解决科技成瘾问题有两个主要方向: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和基于用户经历的解决方案。

  前者主要通过软件工具,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在科技设备使用上所消耗的时间,例如苹果公司在iOS系统上发布的新功能。同时,一些第三方公司叶提供更加彻底和清晰时间管理应用。

  而后者目前并非主流,主要作用于使用者的心理,包括帮助戒断的一对一咨询等。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解决技术成瘾的方法,都是采取措施限制负面因素——然而单纯“限制负面”的做法很难奏效。“不要这样做,因为这对你有害”是一个毫无说服力的说辞。

  与其吓唬,不如给好处。以“好处”为诱饵吸引人们的参与,也许更为明智。具体施行过程中,甚至都不会描述“科技成瘾”概念本身。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道理和“减肥”相似。

  在美国,很多人无法通过规律合理的饮食来保持健康,当人们发现体重增加太多时,会花钱请私人教练或采取节食计划,好让身体状态回到正轨上。由于饮食和健身可以给身心带来好处,所以人们很乐意为它们支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