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打造更加敏锐的传染病防控体系

导读: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探讨特大城市应如何应对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

打造更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探讨特大城市应如何应对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

打造更加敏锐的传染病防控体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打造更加敏锐的传染病防控体系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 受访者供图

  支原体、猴痘、登革热、“食人菌”……新冠疫情过后,传染病并未退出人们的生活与视野,而人们对疾病的关注和反应变得更为敏感。

  如果下一次大流行注定到来,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什么样的传染病?城市防控体系又该如何建构与更新?

  在今年服贸会的全球健康北京论坛上,京津冀三地签订了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合作协议,北京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相关成员单位授牌。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围绕特大城市应如何应对下一次大流行进行探讨。

  王全意表示,要在大流行到来之前“筑城墙”,做好能力提升和各方面准备,打造一个更加敏锐的防控体系。网络数据也将纳入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体系,畅通社会感知系统。

  预测

  下一次大流行是什么?重点关注呼吸道传染病

  新京报:眼下新冠并未远离,猴痘、登革热、“食人菌”等又卷土重来,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王全意:和新冠相比,这些传染病不是完全陌生的疾病,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病原体的变异,造成了新的流行或扩散到新的区域,专业上也可将其称作新发传染病。

  这些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和造成疫情的原因各有不同。猴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性传播,以往主要是由动物传人,近年来出现了持续的人际传播,也跨越非洲造成了全球性的疫情;登革热作为一种蚊媒传播疾病,流行的区域发生了改变,这与全球变暖有关,包括近年来一些专业人士关注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波及范围也在发生变化;“食人菌”在日本引发了更多病例,可能与变异有关。

  新京报:下一次大流行会在已知的传染病中发生吗?

  王全意:下一次大流行是由哪种病原体引发,人类很难提前预测。唯一能够明确的是,我们要在大流行到来之前“筑城墙”,做好能力提升和各方面准备,打造一个更加敏锐的防控体系,当疫情发生之后能够迅速作出应对。

  新京报:在讨论下一次大流行时,呼吸道疾病似乎是被提及最多的,北京在这方面会有哪些考量?

  王全意:呼吸道传染病相比其他传染病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更容易,防控难度更大,造成大流行的风险更高,因此业内对它格外关注。

  举个例子,今年猴痘虽然拉响全球警报,其实我们没有特别担心,因为猴痘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虽然会因为一些原因溢出到人类社会,但它的基本再生指数较低、波及人数有限,相比之下,新型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一旦出现,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我们对它们要特别保持关注与密切监测。

  北京市疾控中心在不断布局呼吸道疾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去年我们成立了北京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开展快速诊断技术、内生传播规律、关键生物特性等相关核心技术研究,举办专业研讨会,邀请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就重要议题进行交流探讨;今年,我们和天津、河北疾控签订了三地合作协议,希望深化联防联控的合作机制。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未来我们会做更多的工作。

  防控

  更加敏锐的防控体系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新京报:你提到要“筑城墙”,打造更敏锐的防控体系,它会是什么样的?和现有的防控体系有哪些不同?

  王全意:世卫组织对于应对新发传染病曾给出建议,主要聚焦于提高检测技术,做好疫苗、药物研发等方面。我们希望建立一套更加综合的体系,综合各方的专业资源,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国际性城市起到更好的防控作用,也为其他城市打样。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首先是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监测体系,它的触角要延伸到城市污水、动物、网络数据等各个方面;其次是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鉴定的技术,要及时把病原体的基因信息明确下来,能够识别病原体;然后是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模型,包括分析疫情发展态势、解析病原体演化规律、开发重症治疗药物等能力;最后是构建风险研判的指标体系,综合病原体特点、传播态势、重症风险等各维度的信息,提升城市的风险研判和防控能力。

  监测

  将网络数据纳入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体系

  新京报:新的监测体系中包括了网络数据,具体会涉及哪些部分的内容?这类信息如何在传染病防控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

  王全意:我们对于网络数据的利用大概可以分两个部分。

  首先,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各界往来密切,与境外只隔了“一个机舱门”,公共卫生方面更是如此,要做好外防输入,对于全球疫情流行情况需要保持相当的关注。

  针对全球具有潜在大流行风险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我们希望研究建立一套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智能探测系统,自动化地从世卫组织、各国卫生部门、科研机构及社交媒体等多维度、多源头集成新发突发传染病相关数据,全面整合传染病疫情信息、人口流动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气象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社交媒体舆情等多渠道数据,构建全面覆盖、实时更新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平台,智慧化探测全球范围内新发突发传染病苗头。这里的数据既有民间的,也有专业机构的。

  在疫情期间,人们的网络搜索行为具有一定的先行性。打个比方,新冠期间一个地区出现了较多的发热咳嗽病例,在去发热门诊就医、进入医疗体系的监测范围之前,是不是很多人会先上网检索一下症状和药品?我们对于网络数据的第二个利用,就是从网上收集潜在传染病疫情和异常健康事件线索,如搜索引擎指数、互联网就诊量、在线药品销售情况及社区居民呼吸道多病原主动检测数据等,畅通社会感知系统,辅助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

  新京报:去年2月份北京就布置了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的工作,当时提到这是疾控系统初次涉及的领域,污水监测的作用是什么?未来监测的范围会有多大?

  王全意:城市污水中隐藏着许多传染病的线索。疫情期间,我们会通过咽拭子去采集病原标本,得到个体和区域的阳性情况、病原体的基因信息等等,而病原体或者说病原体的基因片段,其实会持续从感染者体内排出到城市的污水系统中,因此通过监测城市污水,专业机构能获得大量的疾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