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发布了题为《好山好水好成就|
“抿甜”的内江,有“大千世界”》的报道
重点关注了内江的“甜”与大千文化
一起来看
↓↓↓
“人但知蜀人嗜辣,而不知蜀人亦嗜甜。”
四川,这个以麻辣鲜香的美食闻名于世的地方,有一座“甜城”——内江。
“甜城”一词于1979年首次载入《辞海》,“甜城内江”正式得到认定。2023年6月,内江被授予“中国甜食之都”称号。
川话:好甜啊!会讲:“抿(min)甜”得。如此说来,内江是如何拥有“抿甜”魅力的?
根据甘蔗专家骆君骕所著《甘蔗学》,唐代贞观年间,芦蔗这一优良甘蔗品种随佛教从印度经拉萨、成都传播到内江,古代印度甘蔗制糖技术也同时传入,后出现断代。
随着种糖、制糖开始发展,人们用蔗糖浸渍果品,制成色鲜味美的蜜饯,内江蜜饯的名声传播开来。游客慕名而至,并赠给内江“甜城”美称。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歌《汉安竹枝词》里写道:“天下蜜饯出汉安,人间美食在甜城。坊间妇孺煮蜜饯,始信汉安是甜城。”词中的汉安是内江的古称。
内江也没有辜负“甜城”这个美称,从一颗小小的蜜饯开始,内江糖业由此兴盛。
1716年,福建商人曾达一再引福建蔗种至内江,在内江大面积推广种植甘蔗,并办起了制糖作坊。此后,内江遍种甘蔗,鼎盛时期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糖产量占到四川的70%、全国的48.46%。《中国食糖史略》记述,“康熙年间……沱江流域的内江地区为中心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糖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糖业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1957年,甘蔗种植面积37.47万亩,蔗糖产量7.54万吨。这一年,也被糖业专家称之为内江糖业的“黄金时代”。
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从成都乘火车去重庆,沿途考察四川各地情况。专列停靠内江资阳站,紧靠车站的就是一块甘蔗地。毛主席跨进这块地里观察许久,对身边的人说:“甘蔗这东西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应很好地发展。”
1958年3月7日,周总理在内江火车站买蜜饯。随行者在文中写到,“周总理看了看,喜悦地说:‘嗯,色泽、香气都不错嘛!’……周总理用手朝蜜饯划拉一下,说:“每样都给我称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内江经过不断探索,提出发展甜味食品产业,打造“中国甜食之都”,将“甜味+”产业列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如今,内江拥有华润雪花、怡宝、黄老五、金四方等一大批食品饮料企业,目标是:到2030年,全市“甜味+”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无论是一颗蜜饯为游客留下的“香甜”回忆、还是糖业推动一方经济的发展,都在以不同的风味诠释着今日“抿甜”的内江。
除了“抿甜”,内江的另一个标签一定就是国画大师张大千。
“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乡愁。”对于张大千来说,故乡内江的乡愁是甜蜜的。
从青年出国留学,到七十多岁定居中国台北,画家张大千一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品尝过世间各种美食的他,偏爱家乡的蜜饯。1982年,大千先生在内江的女儿、女婿去台湾探望他,为他带去的就是心心念念的樱桃、橘红等口味的蜜饯。
当时,大千先生已经83岁了,身体不好卧病在床。但他一看到家乡的蜜饯眼神就活泛起来,细细品尝过后,更是起身下床,为家乡题了“青城山上清宫”,《内江市志》《内江县志》等匾额和书名。
小小蜜饯,让大千先生如此感动,因为这种甜味,是他从小到大对家乡的记忆。乡愁对于他来说,还是“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的畅快。不过,这番难以忘怀的畅快,却让大千先生“化相思为厨艺”。
大千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又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奉为“世界第一大画师”的画坛巨擘;他却并不以为然,自称自己厨艺超出画艺,“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当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的厨艺高超得很,不仅经常指点名厨,还独创了“大风堂菜”。在他亲自撰写的食谱《大千居士学厨》中,用漂亮的行草记载了十七道他最爱吃的家常菜,包括:粉蒸肉、红烧肉、水铺牛肉、回锅肉、绍兴鸡、四川狮子头、酥肉、干烧鲟蝗翅、鸡汁海参、扣肉、腐皮腰丁、鸡油豌豆、宫保鸡丁、金钩白菜等。
如今看来,大千先生绝对算是一个“吃货”,且既懂吃、又懂做。大师,还是太全面了!
绘画自成“大风堂画派”的他,所创菜式也被称其为“大风堂菜肴”,有大千干烧鱼、大千干烧鱼翅、大千鸡块、大千酿豆腐、泡菜烧鱼……。在大风堂酒席的菜品中,最被内江人熟知的当数“大千干烧鱼”,已被各大内江饭店打为招牌菜,吸引南来北往的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