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互联网 >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导读: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对与错之间的差别,是被肯定与被打压之间,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心境。」

如果给出这样一张图,问 " 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你会如何作答?

近日,一位妈妈晒出四年级孩子的一道数学错题,孩子从图中解读出 " 这个病人快好了 ",但却被老师判定为错误,扣掉了 4 分。

结果大量网友现身评论区为孩子鸣不平 " 这怎么错了呢 "" 你就是让温大医看,也是这个结果!!!" 甚至吸引了不少对体温折线图了如指掌、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医学人才,从专业的角度现身说法," 工龄 11 年主治医师认为:老师,请还给他 4 分!"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网友要求还给孩子 4 分)

随后,孩子妈妈分享出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 叔叔阿姨们讨论一天一夜了,正确答案是从哪天到哪天体温相对稳定 "。

对于这个答案,有人不理解:" 题目设置有问题,不应该要求唯一答案 ",有人则表示接受 " 我觉得是这样的,他觉得快好了是他的猜测,因为病情确实可以反复,但是哪天到哪天病情平稳是事实 "。

以上种种争议和讨论的焦点在于:题目设置在 " 生病 " 的生活化场景中,孩子们答题除了数学逻辑外,更依靠直接的生活经验,开放性的题目理应有更包容的教育尺度,何妨在结尾处加上一句 " 言之有理即可 "?

教育权力关系下:用平视交流代替俯视

" 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是一道看图说话的开放式题目,所以理论上只要从图中得到的信息都算是正确,似乎只是一个因为题目设置不严谨而闹出的乌龙事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作答和标准答案之间需要经历老师批改的过程,而在这个事件中,老师这一道关卡的通过标准是与答案完全重合的。

就算是孩子的妈妈,在分享视频时也特意标注了 "# 改卷子不生气系列 ",似乎意味着孩子的答案在原始语境里就是 " 让人生气的 "。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网友对题目的评论)

问题的背后是作为教育关系中主导者一方的大人,对孩子们朴素的答题逻辑缺乏宽容和理解,以捍卫 " 数学逻辑 " 的名号,在无形之中对孩子的开放性思维进行肆意打压。

在 " 这个病人快好了 " 的评论区下,众多网友分享出自己曾经 " 被扣 4 分 " 的经历。

可能 " 增加 " 与 " 增多 " 之间仅仅一字之差,但却能在一个孩子在记忆里刻上烙印,甚至多年之后依旧难以忘怀,对与错之间的差别,决定的并非只是考试分数的高低,更是被肯定与被打压之间,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心境。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网友分享自己经历)

所以话题 " 全网医生联名让老师把这 4 分还给孩子 " 迅速登上热搜高位," 他没错 " 的声量慢慢汇聚,演变成 "TA 没错 ", 人们想要争取的已经不仅是这道题里被扣掉的 4 分,更想通过这种方式慰藉童年时那个明明没错却受了委屈的自己。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该话题登上热搜)

在教育体系中,双方知识的不平等带来交流的误差和权力的再造。

福柯提出 " 权力以知识的体系呈现 ",对于早已完成文化习得过程的大人而言,在教育关系中天然居于教导者的高位,拥有 " 一锤定生死 " 的权力,常忽视孩子们仍处在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的成长初级阶段,居高临下地以单一、死板的标准提出要求,只会导致重压之下揠苗助长的局面。

此时又何妨以平视代替俯视,与其居高临下地制定各项死板的标准,不如多些宽容和理解,在给予孩子更包容开放的发展空间外,也留给自己一片喘息的余地。

扎根生活情景中:画一个尽量完美的圆

以平视的姿态对待教育,并非陷入相对主义的陷阱,当一个 " 这也有理,那也有理 " 的好好先生,对孩子成长中的一切问题全盘接受。

而是希望让程序正义的圆尽可能完美,能够做到更公平、包容,以开放的态度探索因材施教的另一种可能。

有网友提问,如果在题干中加上 " 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 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 的额外要求,绕开医学知识," 在数学试卷上回答数学相关的内容 ",这道题的答案是否就唯一且确定,争议就会从此消弭?答案很难说是肯定的。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网友评论)

刘慈欣在《乡村教师》中借外星人之口表示对:人类没有记忆遗传却能 " 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 " 的惊叹,但是教育的目的并非仅在于公式、理论的记忆,"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 越来越重要。

所以 " 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 " 出现在与化学元素有关的试题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数学知识的考察需要包裹上了一层鸡兔同笼的外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也专门设置了病人连续发高烧的生活化情景。

但是就像不会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情景不尽相同,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这就要求出题人在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时,对题目的设置必须跳出个人经验和偏见,兼顾到全段学生的理解能力。

就像孩子们可能都经历过从发热到退烧的过程,在父母和医生的耳提面命中掌握了 "36 ℃到 37 ℃左右才算健康 " 的生活常识,但是除了有反复发热经历的孩子,大家看到折线图的第一反应很难是 " 从前天到现在,体温越来越稳定了 "。

有老师分享出自己学生做的成语解释,在孩子们看来," 无微不至 " 意思是 " 没有微信的地方不要去 "," 度日如年 " 则意味着 " 日子非常好过,每天都像过年一样 "。

“老师!请还给他4分”:开放式教育下,言之有理即可

(孩子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