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制延長成趨勢,專業碩士培養如何提質
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系漆器教室,碩士生導師陳靜(右)在指導學生畢業創作。孫凱芳攝/光明圖片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生在吉林省四平市“科技小院”整理採集到的玉米樣品。新華社發
【關注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②】
“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學制延長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告訴記者。
之所以形成這個結論,別敦榮表示,是由於近幾年密集的高校學制調整。近日,廣西師范大學發布公告,將2025級部分專業碩士研究生學制由2年調整為3年,近期先后公布延長學制的高校還有西安外國語大學、沈陽理工大學等。
早在2023年8月,一批學校將部分或全部專業碩士研究生學制調整為3年的消息就曾登上網絡熱搜。近年來,研究生學制延長涉及的學校、專業數量之多,格外引人注目。
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何延長學制?學制延長怎樣帶來“學質”的進一步提升?
1.學制延長受內外多種因素影響
“多學一年,感覺時間更寬裕。我讀研時學制兩年,馬不停蹄上課、實踐、寫論文、找工作,整日裡忙忙叨叨的,感覺知識學得不扎實。”
“學制延長,培養方案怎麼變?這才是重點。不會只是延長寫論文的時間吧。”
…………
從網友的評論中不難看出,對於研究生學制延長,大家有贊同也有疑慮。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專碩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情況看,多數專家認為延長學制有必要。
河北經貿大學應用統計專業相關負責人從本專業的角度闡述了原因:“首先,兩年制碩士培養周期難以全面覆蓋必要的知識體系和實用技能,尤其是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延長學制能夠使學生在理論基礎與實用技術方面學得更扎實。其次,延長學制可以增加科學研究和項目實踐的比重,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課題研究,或者參與多樣化的實習項目。”
“學制延長體現出專碩研究生教育正從過渡性教育階段向獨立教育階段變化。”別敦榮總結。
“從現實看,專碩很容易被當成學碩的‘壓縮版’。在一些考生心中,專碩是學碩的‘備胎’,而非不同的成才路徑。社會也存在專碩學制短,是‘速成碩士’的看法。學制延長,讓專碩和學碩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回望歷史,在我國40多年的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中,學制改革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總體呈現出“長—短—長”的發展特點。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碩士研究生學制一般為3年,但在“彈性學制”政策推出后,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帶頭實行碩士研究生2年制培養模式,碩士研究生學制一度形成縮短之勢。然而僅僅幾年后,國內高校又紛紛將學碩改回3年制。
“縮短碩士研究生學制這一探索,初衷是‘與國際接軌’,希望達到早出人才、增強本碩博延續性的目的。但是在實踐中發現,三年作為一個培養周期更完整,所以很多學校改回了三年制。”別敦榮介紹,從歷史經驗看,學制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動態過程。
“學制延長,牽一發而動全身,切忌盲目跟風。如果相應的配套沒跟上,多出來的時間僅僅讓學生去實習或者撰寫畢業論文,學生就會質疑延長學制的必要性,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顧建民指出,從國外經驗看,歐美國家的碩士教育有一年制、一年半制、兩年制、三年制等,種類多樣。“學制是否延長要從專業定位出發,從專碩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標出發,不能一概而論。”
2.“加時”之后,亟須探索專碩特色培養模式
學制延長后,專碩和學碩的培養模式會不會趨同?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中明確提出,到 2025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要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學制“加時”之外,規模“增量”同樣引人注目。
教育部於2023年底出台的這個文件,將“分類發展”作為重心,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定位、標准、招生、培養、評價、師資等環節差異化發展。
“專業學位,重在面向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具備扎實系統專業基礎、較強實踐能力、較高職業素養的實踐創新型人才’。”別敦榮認為,國家已經對專碩研究生教育進行了精准定位,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長時間努力。“一個教學班子、一套培養方案,很難真正因材施教,培養出兩個類型的人才。應當在‘堅持兩類學位同等重要、分類規劃兩類學位發展’這一政策引導下深入打造分類培養鏈條,最終實現兩類人才、兩類培養模式、兩類學校協同發展的格局。”
熊丙奇也有同樣觀點:“如果僅僅延長專碩學制,而不探索與學碩不同的培養模式,很難起到優化研究生培養結構的實效。比如,對專碩研究生,就不宜再提出專業學位論文的要求,而要重視實踐成果,關注他們的應用與實踐能力。”
“為了培養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全媒體人才,我們新聞與傳播專業很早就建立了雙導師制度和研究生工作站,但學生和校外導師普遍反映實踐實習周期短,效果受限。”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庄曦說,“在決定延長學制后,學校為修訂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討論,決定優化培養模式,在增加實踐實習時長的基礎上,重新‘排兵布陣’,增強專業課和實踐課之間的有效銜接。”
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嘗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清華大學採用“項目招生”方式,關注生源與項目的契合,南京大學則將招生與項目、產學研平台建設相結合。“這些創新,是我國專碩研究生教育走出模仿格局、多模式發展的有益探索。”顧建民說。
3.高質量發展背后是全過程、全要素發力
“專碩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過程管理、全要素發力。全過程管理是指入口、各培養環節、出口都形成制度化管理,讓規范的制度框架成為專碩提質增效的基石。全要素發力是指政府、學校、教師、社會、企業、家庭之間相互支持、通力合作,變阻力為動力,集分力為合力。目前來看,在全過程管理的環節上還存在一些短板。”顧建民舉了個例子:為嚴把質量關,研究生有中期考核分流制度,分流退出的學生無法獲得相應學位。在國外,這已成為研究生培養的常規機制,甚至一些學生在自我評估后會主動申請被分流。但在我國,研究生中期淘汰率遠遠低於國外。這一現象與我們的用人制度、社會文化等密不可分——因為考慮到一旦拿不到學位,學生會承擔很大的社會壓力,就業也會遇到種種問題,所以,很多學校不願輕易實施分流、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