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通讯(NEWSLETTER)
NO.3
目录专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政策及发展概况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
指导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的年度文件、中央一号文件于1月19日由新华社授权发布。
这份题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共分8个部分,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文件强调了三个导向,即: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文件提出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实施法人责任制和专员制,推行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明晰和保护科研成果产权,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文件对加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建设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等提出了要求。未来各级政府将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1月20日)
万钢部长谈农业科技园区
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于2013年底在北京召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推进会视频会议。会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宣布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了会议。万钢在讲话中强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加快由政府行政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转变的步伐。
万钢指出,依靠科技引领和管理创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2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绩效显著。园区作为开发粮食作物高产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发挥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发挥了集聚创新要素的作用;作为现代农业新技术集成转化的重要载体,发挥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作为产业联系的纽带,发挥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作为调整农民就业创业的通道,促进了农民职业化和就业致富;总之,园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的城镇化。
万钢强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园区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要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率先引领示范,要在促进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这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是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的探索,也是发挥市场和政府“协同驱动”作用的改革。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要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园区战略联盟要积极发挥应有作用。
据介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启动,目前全国各地园区数量达到118个。据不完全统计,园区累计引进培育农作物新品种3.82万个,推广新技术1.6万项,建成新技术核心区300万亩,示范区5000万亩,技术扩散区2亿亩。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约60%,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70%。园区入驻涉农企业达6376家,年产值4827亿元。园区累计培训农民超800万人,2013年园区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达到76.3万人,园区平均农村纯收入高出周边地区30%以上。
(来源:科技日报,2013年12月30日)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历程
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成果,并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持政策”。在2001年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上,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列为一项重大科技行动,并正式纳入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
2001-2007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入试点建设阶段。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的要求,科技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办公室,制定发布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管理办法(试行)》,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启动了两批共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其中东部地区12个,中部地区11个,西部地区13个。获批园区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逐渐形成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科研单位和政府、企业合办等多种园区建设与管理模式。
2008-2011年,国家农业园区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经过多年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尤其在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生产及新型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价验收规范》对已有的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进行了验收,并正式授牌;2010年和2011年启动第三和第四批3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标志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已经从试点建设转向全面推进阶段。
2012年至今,国家农业园区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依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科技部明确提出实施“一城两区百园工程”(简称121工程),即启动建设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及在其他地区的约12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目前,北京农科城现代高端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建设已初具规模;第五批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获审批,全国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118个。前不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已经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科技日报,2013年12月26日)
国家农业科技园的作用和特色
10多年前,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农业科技园区在中国出现。目前已建立的园区总数达到118个。
10多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技术集成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聚集农业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与产业化、农村科技培训与产学研密切结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现代农业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显示了如下特点:科学规划、突出地区特色;部门联合、地方政府主导;整合资源、政策支撑;动态管理、完善制度;改革创新、保持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和样板
12年来,遍布全国的农业科技园快速发展,已成为各地农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如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汉园区通过创业中心,引进和孵化了一批从事种业、加工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水稻、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在东北,沈阳北部的辉山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产品深精加工产业为重点,引进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往南部,厦门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视食品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2012年两个园区入园企业分别达到500个和200个,年产值分别突破600亿元和100亿元……
截至2012年底,全国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总数为6376家,年产值达到4827亿元,上缴税额为95.5亿元,入驻园区的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642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占到50%,园区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重平均超过40%,2002—2012年间平均每个园区每年入驻企业数量近70家。
在山东省,我国北方最大的蔬菜产业基地—寿光园区,坚持蔬菜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重视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在重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柑橘产业基地—忠县园区,突出柑橘产业特色,形成了柑橘加工、流通、种植和种苗培养的柑橘产业链。在吉林,公主岭园区的玉米产业形成了从玉米种业到玉米深加工的产业链,配套的物流、农资供应、金融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机构健全,形成了当地玉米主导产业……
多年来,各地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不断优化地区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截至2012年底,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等产值所占比重比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高20%以上,畜牧业、花卉、蔬菜等的比重高30%以上。
在江西,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机制创新带动企业集聚,搭建园区投融资平台,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行了“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和联结农户合同制”等,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鼓励技术成果入股,形成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加工等产业。同时,园区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使土地向园区连片集中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江西仅仅是一个典型案例,许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近年来都通过加速要素积聚,带动农业经营模式转变。截至2012年底,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融资总额2438.81亿元,其中政府投入约占12%, 园区自筹占10%,企业投入约占78%,社会投资已成为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12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依靠科技创新探索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有效实践,引领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近年来,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例如,陕西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方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从事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北京的农科城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四川的雅安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
多种形式的研究开发和技术交流活动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蓬勃开展,如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支撑平台,引进国际、国内智力,推动国际、国内交流,吸纳国内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并发挥这些单位在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内领先领域和国际先进水平方面开展合作和加速成果转化。此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产业能力也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的主要功能之一。这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培养创业人才提供了平台。如杨凌示范区先后联合全国40家孵化器和26家创投机构,成立了全国首个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和现代农业创业投资联盟,仅2012年一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孵化高新技术企业704个。
近年来,科技特派员作为我国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生力军发挥了突出作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工作基地。201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4982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001人,科技特派团1112人;他们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60项,年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实现年利润约12亿元。他们已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1453个,会员人数达到348078人,直接参与农户184807户。
经多年努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辐射源,也是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园。
现代农业的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
作为现代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广大科技人员、企业家、农民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园区的运行与管理也围绕技术服务、信息化服务、职业化服务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地区创新等提供系统、全面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例如,杨凌示范区建成远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三农”呼叫中心,北京农科城五个中心的科技服务资源在北京及全国落地,杨凌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滨州的中科先导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等服务机构纷纷建立,全国农业科技数据资源中心、服务资源中心和山东园区生产调度中心也投入运行……
在浙江萧山、河南许昌等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强化了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销售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正逐步形成与国内外市场联系的网络。
目前,7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建立健全了信息服务网络,使园区之间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园区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截至2012年,已有35个园区专家团建立了自己的国内网站,比率达到92%,其中有6个专家团拥有国际网站。
另据统计,2003—2012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组织专家讲座16000余次,参加人数为187.3万人;举办技术培训45600余次,参加人数为347.6万余人;开办各类培训班28000次,参加人数为275.4万人;接待参观考察12万余次,接待人数为762万余人。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见端倪。
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近年来,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取新举措,尝试用新办法征用土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城镇低保生活费、支持购买新农合医疗保险,建设农民新居住区,完善学校、医院、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基础设施。
这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实际上,“十一五”以来,各园区都将推进农村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各地特色和优势,探索“园城一体”、“园镇一体”、“园村一体”等发展模式,2012年72家园区吸纳农村就业人数累计达到76.31万,比2002年增加近4倍。
各地园区还将观光旅游产业融入发展,将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景观营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起生态景观优美、适宜观光游览的园区农业布局和生产模式,并通过文化创意,拓展农业功能,服务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如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提出,将建设高端研发孵化区、成果转化示范区、特色果品推广区、城乡统筹先行区等四个功能区,实现管理服务、科技研创、交流会展、示范推广、培训观光五个功能,打造了特色花卉、优质果品和绿化苗木等产业链。
12年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光荣绽放,当前,园区建设工作正以创新发展为政策目标走向深入。未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深化改革,激励创新,在扩大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引领农民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等方面,继续发挥基地和平台作用。
(来源:科技日报,201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