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通讯(NEWSLETTER)
NO.2
目录
头条
科技部明确2014年十大重点任务
1月9日,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科技工作并部署2014年科技工作重点任务。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万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战线奋发有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扎实工作,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社会R&D支出有望达到11800亿元,占GDP比重可达2%,其中企业R&D支出占76%以上。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360万人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59万件,比上年增长24%。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上升至第5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年增长16%。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预计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
科技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作出重要贡献,表现在:(1)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点改革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2)着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3)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4)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现;(5)宏观战略研究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落实。
万钢强调,2014年科技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和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
万钢提出2014年主要推进以下十大重点任务:
1.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从更高层次谋划科技长远发展;
2.按照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要求,推进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3.扎实推进重大专项等重大任务实施,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战略产业的跨越发展;
4.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前瞻部署,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5.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6.大力推动科技惠民,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造福人民;
7.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8.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
9.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0.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王志刚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工作在战略层面成为主角,在工作层面成为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全局观、统筹观、系统观,自觉将科技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部署,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和国防科工局等科字口部门负责人,科技部领导及各司局主要负责人,全国各地方科技厅局主要负责人,部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负责人等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1月10日)
研究与创新表现
国家研究创新投入保持快速增加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5600.1亿元,是1978年52.89亿元的100多倍。
《公报》称,2012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102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R&D经费投入强度(R&D/GDP)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于基础研究投入增长率超过了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2012年,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达328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达到170亿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达到40亿元,中科院“创新2020”投入18.4亿元。
2012年我国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7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达76.2%。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保持快速增加,相关的制度和管理也不断完善,有力地支持了全社会的研究与创新活动。
(来源:科技日报,2013年12月10日)
科技人力资源和人才政策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保持了稳定增长。2012年中国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6960万人,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从事研发活动(R&D)人员的(全时当量)达到324.68万人年。据测算,如果保持10%的增长率,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2015年将超过1亿,2020年将超过1.6亿人。中国的科技人才政策为发展人力资源的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标志着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对促进人才流动、试行聘任制、允许适当兼职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以鼓励和促进科技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后,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人才流动。1994年,中科院开始实施“百人计划”,加强对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和培养。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面向中青年学者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08年国家实施的“千人计划”,使更多海外优秀专业人才在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开发区找到他们的岗位。
2002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一届领导人多次强调,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健全人才的发展和引进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发挥人才作用。
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新时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核心内容。
(来源:科技日报,2013年12月24日)
中国科学研究的表现
2013年9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关于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了如下特点。
1、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定,质量有所提升
统计显示,2003年至2013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科技论文11430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11.8%。论文共被引用709.88万次,排在世界第5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提升了1位,提前实现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所提出的目标。按单篇论文统计,中国平均被引用6.92次,比上年有明显提高。目前,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篇。
2、化学等5个学科显示了研究潜力
中国共有15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均排名世界第2位,农业科学和物理学排世界第3位。
以化学为例,10年来,中国科学家所发的论文数已占世界化学学科10年论文总数的18.83%,被引用次数也已占世界化学10年论文被引用总次数的13.51%。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上述5个学科显示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潜力。
3、具有“良好表现”的论文数有增加
如果以单个学科内年度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平均值为基准,高于均值的即为“良好表现”,那么在2012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16.47万篇论文中,达到“良好表现”的论文数为4.35万篇,占总数的26.4%,较2011年数量增长了1.4%。
此外,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数量比2012年统计数增加了20.3%,达到9524篇,位于世界第4位,比2012年上升了一位。在这方面,美国排在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达到59970篇,占世界份额的54.1%,英国和德国分列第二、三位。
(来源:科技日报,2013年9月28日)
中国每万人发明专利达4件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截至2013年年底,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维持有效的国内外发明专利总数103.4万件,比2012年年底增长18.2%。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58.7万件(含港澳台4.2万件),占总量的56.8%,同比增长24.1%。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含港澳台)达4件,比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的3.3件目标高出0.7件。
在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拥有发明专利35.2万件,同比增长28.5%,占60%,所占比重比2012年年底高出2个百分点。高校拥有发明专利11.6万件,同比增长19.6%,占19.8%。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4.7万件,同比增长27%,占8%。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居前五位的地区(不含港澳台)依次为广东(9.5万件)、北京(8.5万件)、江苏(6.2万件)、上海(4.8万件)和浙江(4.3万件)。上述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9件、41.3件、7.8件、20.3件和7.9件。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1月20日)
国际科技合作
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从寻求对话到互利共赢
过去20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国际大科学工程的研究工作,如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等,显示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从寻求对话到互利共赢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就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中国发布了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2001年,科技部设立“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支持力度。十年后,用于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已达18亿。
35年来,我国科技开放合作从寻求对话到互利共赢的变迁,不仅体现在参与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方面,还表现为政府间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中美、中俄、中欧等双边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阿尔法磁谱仪超导磁体部件的研制,成为中美数千个科技合作项目的代表;欧盟针对中国SARS开展研究专项计划,总投入1500万欧元,研究成果对控制“非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1993年间,我国参加的国际科技组织有850个;截至2011年,我国已加入100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有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350个国际科技组织领导职务。2012年,SCI收录的我国学者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产生的论文46700余篇。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很多产业技术得到改善,并促进一批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发展。
在开放中创新,在合作中共赢。经过35年的耕耘,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已表现出多形式、广领域、持续提高的研究水平等特点。
(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1月2日)
中美科技合作新进展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工作组会议2013
2013年8月19-20日,由中国科技部和美国农业部联合主办的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第十一次联合工作组会议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市举行。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和美国农业部副部长渥特基出席了会议并致辞,中国科技部和美国农业部相关官员及中美农业科技合作七大优先合作领域、中美旗舰项目牵头专家共计三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两国代表分别就《中国科技部-美国农业部农业科技合作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框架下签署的十二个附件所取得的合作成果以及中美农业旗舰项目三大优先合作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随后,两国专家就如何调整议定书目标以达到更加广泛的合作目的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会议初步决定明年在中国宁夏银川召开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第十二次联合工作组会议。在会议闭幕式上,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和美国农业部副部长渥特基共同续签了议定书框架下关于生物能源合作的附件七,将该附件的有效期延长了五年。
会议结束后,美国农业部组织参会专家参观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持研究部门和植物种质保持研究部门,考察了美国在动植物基因及物种保持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先进技术。
农业科技合作一直是中美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特别是2002年《中国科技部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科技合作议定书》签定以来,中美在农业科技合作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果:双方确立了自然资源管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乳品生产与加工、生物燃料七大优先合作领域;成立了9个联合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推动了很多重要领域的科技研发,一批合作成果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012年,中美签署了《中国科技部与美国农业部农业旗舰项目合作议定书》,确定在农业生物技术、节水技术、基因库收集技术和措施等三大重点领域开展旗舰项目合作。随着旗舰项目的实施,中美农业科技交流将更加深入,中美农业科技交流将实现新的突破。
中美“人造太阳”实验装置首次联合实验获成功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设立的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与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托卡马克实验装置DIII-D于2013年9月首次联合实验并获得成功,实验验证了托卡马克装置高性能稳态运行的可行性。
据介绍,此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利用DIII-D装置的离轴加热与电流驱动能力模拟EAST的实验条件,实现一种特殊的等离子体,并利用DIII-D的物理诊断和分析工具研究相关物理问题,为EAST实现具有高参数的完全稳态等离子体探索出一种先进的运行模式。
实现托卡马克实验装置高性能稳态运行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目标之一。EAST作为一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用于实验ITER预演稳态运行。它的下一轮实验加热功率将升级到超过20兆瓦。
通过与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此次合作,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科研人员在DIII-D装置上模拟了EAST的实验条件,成功实现了在特定条件下具有高性能等离子体。
中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参与国之一。EAST是由中国独立设计制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实验成果。其科学目标是为ITER计划和中国未来独立设计建设运行核聚变堆奠定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来源:科技日报,2013年9月12日)
中美科技创新园区落户河北
2013年9月17日,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北保定举行,河北省政府副省长许宁,省科技厅官员,保定市政府官员,美方代表切诺基基金的Tom Darden主席以及科技部官员出席了签约仪式。
中美双方项目负责人表示,中美科技创新园区将借助保定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把美国北卡科技园区的运作经验带到保定,与保定的人才优势、生态优势充分结合,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双方希望在新能源、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深化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北卡科技园区是美国著名的科技园区,依托杜克大学、北卡大学和北卡州立大学3所大学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吸引了IBM、思科、拜尔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目前园区的170多家企业涵盖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服务等研究领域。在这次签约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中,已有CODA新型电动汽车项目、镍反应堆新能源项目和新型防火材料项目等。
中美合作“创新药物合作研发”项目取得新进展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包括“重组人源化兔单克隆抗体”在内的三个抗肿瘤靶向创新药物合作研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通过与美国多家中小型创新药物公司的研发合作, 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治疗性人源化兔单抗技术平台;首次在全球成功开发出“注射用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SIM63),一种人源化兔单抗药物。据知这项合作研究已经取得了CFDA批准的临床试验批件,有望获得新候选药物。
(来源:科技部,2013年11月22日)
中美研究发现一传统中药的镇痛成分
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3日说,他们从传统中药材延胡索(又名元胡)中找到并确认一个新的镇痛活性成分,以此为基础或许可研制出副作用小、无成瘾性的止痛药。
延胡索是主产于中国浙江和江苏等地的一味传统中药材,它在中药里就是一味比较优良的止痛药,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药用部分是其植物的干燥块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合作,新发现了延胡索中一种缩写为DHCB的镇痛活性成分,对慢性疼痛可能有很好疗效,并且没有耐药性。
中方研究负责人介绍,成瘾性和耐药性等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吗啡等止痛药的临床使用。而DHCB的镇痛方式与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很大不同,它不是通过刺激阿片受体来起作用,而是通过对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起作用,因而为镇痛治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对DHCB进行毒理学测试,因为这个天然成分虽已被使用上千年,但仍然存在其潜在毒性。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