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民航业持续提升航班备降保障能力

导读:

以100%的准备应对0.2%的可能

民航业持续提升航班备降保障能力

以100%的准备应对0.2%的可能

民航业持续提升航班备降保障能力

把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是民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航班备降保障工作,同样是确保飞机运行安全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夏季雷雨频发的时节,飞行中可能遭遇的雷暴、冰雹、大风、暴雨、风切变以及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状况,给航班运行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安全层面上的不可控。若天气条件不满足航班落地要求,就需要启动航班备降程序。

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6月25日,天气原因导致的返航备降率仅为0.2%。尽管如此,从民航管理部门到民航各运行单位,都为这不到1%的可能性,做好了100%的周全准备。多方努力汇聚在一起,为的是在任何突发情况下,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守住安全底线,给旅客营造更加安心、可靠的飞行环境。

高度重视 优化备降保障

为确保“两个绝对安全”,民航局党组始终将航班备降保障当成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早在2013年,民航局就颁布了《航班备降工作规则》,并多次下发电报,对航班备降保障提出工作要求。2020年,民航局对2013年《航班备降工作规则》进行了全面修订,着重细化完善航班保障要求,完善备降机位预留规则,推动相关单位细化执行标准,进一步确保备降航班安全。

不过,要确保航班备降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不能仅局限于明确航班备降保障时刻的规范。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需要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的整体运行协同提出明确且严苛的要求,以全面提高航班备降保障工作质量与效率。

在备降机场规划建设方面,民航局发布了《关于印发〈航班备降机场规划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备降机场近远期规划建设方案,突出重点地区、重点机场和重要航路的航班备降,以满足各地区航班备降需求,形成航班备降保障体系。

为避免“备而不能降”的情况发生,民航局还发布了《运输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综合评估管理办法》,将“机场无正当理由不接收备降情况”纳入运输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评估安全管理类指标进行动态评估,促进机场提高航班备降保障水平和运行安全管理水平。

事实上,航班备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需要航空公司“备”得周全,需要机场提供“降”的条件,更需要全民航系统运行协调一致,深化运行全链条协同联动。

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发布的《民用航空协同运行管理办法》,以“全国—区域—机场”三级协同运行机制为依托,进一步强化了协同运行顶层设计,为包括航班备降保障在内的各项跨主体事务有序推进创造了积极条件。

民航业持续提升航班备降保障能力

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航班状态监控(见习记者方笑/摄)

其中,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负责全国层面的全面统筹调度,通过多元手段加强对整体运行态势的感知,尤其是在发生大面积航班备降时,迅速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信息共享。在区域层面上,离不开各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同商讨并制订区域性的运行方案。对机场而言,则需要制订详尽的备降航班保障预案,并与空管、航空公司等单位制定沟通协调程序,确保备降航班顺畅接收与全面保障。

5月30日,北京多地遭遇狂风暴雨突袭,导致原本计划降落北京两场的94个航班备降在北京周边省市。“在任何时候,坚持安全第一都是我们的总体原则,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总体方案》同样强调了这一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会对返航备降航班予以重点保障,努力维护运行秩序,提升旅客满意度”。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天备降的94个航班基本在2小时~4小时恢复正常运行,平安顺利抵达北京两场。

优化顶层设计,确保运行安全,民航一直在路上。为更好地应对行业发展的新挑战,满足不断变化的新需求,自2022年开始,民航局针对雷雨季节运行保障实行“一年一策”,针对每年不同运行特点,精心制订更加贴近实际的保障方案。同时,民航局也于近期再次着手修订2020版《航班备降工作规则》,力求与时俱进,确保航班备降工作的安全与高效。

有备无患 守住安全底线

“我遇到过一次航班备降,虽然这种情况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毕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经常商务出行的旅客王先生告诉记者,“在机场等待的时间里,也可以打开电脑处理一些工作事务,所以并不觉得时间被完全浪费了。”

虽然有不少旅客对航班备降表示理解,但毋庸置疑,所有人都希望航班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因为航班备降不仅会给旅客带来行程上的延误,对航空公司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也会给空管部门带来更大的运行压力。

不过,如果实施其他预案存在风险,或是遭遇放行时无法预料的情况,导致航班无法按计划降落在原定机场,为确保安全,备降无疑成为首要且必要的选择。

航空公司作为备降的主要执行者,通常会为每个航班指定一个或两个备降机场。就汛期天气而言,地处华南地区的广州、深圳等机场,容易受到台风和热力性雷雨等典型天气影响。相比之下,北方部分机场则因地域内水汽较少,雷雨往往更为剧烈,降水持续时间长且范围广,甚至可能伴随冰雹。这也就意味着,备降机场的选择需要各大航空公司因地制宜、充分研究。

在飞行准备阶段,机组人员通常会预先熟悉航线上合适的备降机场,了解每个备降机场的保障能力。在实际飞行过程中,机组人员也会综合考虑天气变化、剩余油量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等多重因素,最终选定最合适的备降机场。

当航班需要备降时,如果备降机场不接收或限制机型备降,可能导致紧急情况发生,进而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在预计可能出现大面积备降时,机场需要统筹机位等地面保障资源,做好接收备降航班的相关准备工作。特别是在雷雨季节,备降航班具有数量多、时刻密集、情况特殊、非计划性等特点,面临复杂天气不确定性增加、备降航班和本场航班运行高峰叠加等诸多困难。

民航业持续提升航班备降保障能力

大兴机场机坪管制员协调就近停机位(大兴机场供图)

“大兴机场24小时具备接收备降航班保障的能力,在本场运行资源、各单位协同保障等方面,均将备降航班作为优先服务对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运行管理部总经理黄卫华表示。而为了进一步提升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运行管理经理侯羽泽也指出,首都机场会根据运行实际和应急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备降机位进行动态调整。这样一来,既能保障备降航班的降落,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备降正常机位的作用。

民航业持续提升航班备降保障能力

首都机场机坪管制员指挥落地航班到达停机位(首都机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