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互联网 >

中美代表:從“乒乓外交”到教育交流,兩國要以智慧探索合作之道

导读: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薛凌橋)“教育和文化交流將有助於中美雙方相互了解彼此文化差異,探尋共同價值。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薛凌橋)“教育和文化交流將有助於中美雙方相互了解彼此文化差異,探尋共同價值。這些交流活動都將成為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更具建設性的重要推動力。”10月12日下午,2024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中美高等教育對話會在北京舉行。期間,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歐君廷發表上述觀點。

人文交流是中美關系的源頭活水,有助於兩國關系穩定發展。過去20多年間,作為美國大學在華代表,歐君廷見証了數千名美國留學生來華留學。至今,仍有許多美國留學生在中國深造和生活。

圖為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歐君廷在中美高等教育對話會上發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供圖

圖為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歐君廷在中美高等教育對話會上發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供圖

“這樣的人文交流成為可能,得益於45 年前的一次訪問,”歐君廷介紹稱,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簽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這是中美建交后兩國簽署的首批政府間協定之一。在他看來,這一協定的簽署為兩國科學家、學者和學生的交流提供了框架,促進了兩國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的合作。

“45年前,教育和文化交流構成了中美關系的基礎。如今,教育文化層面的交流在穩定中美兩個大國的關系方面,正發揮著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作用。”歐君廷說。

如今,為鼓勵更多美國學生前往中國交流,歐君廷介紹,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據此開設了相關學分課程,通過體育運動開展中美之間的人員交流,為增進相互理解創造條件。

“這一靈感源自1971年中美兩國開展的‘乒乓外交’。”歐君廷說。

從香港到北京,最后抵達上海,2024年1月,中美建交45周年之際,弗吉尼亞大學乒乓球代表團重走了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路線。半個多世紀前中美兩國乒乓球隊的交流,成為當時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的推動因素之一。

圖為清華大學學生和弗吉尼亞大學學生開展的中美青年乒乓球交流活動。 歐君廷 供圖

圖為清華大學學生和弗吉尼亞大學學生開展的中美青年乒乓球交流活動。 歐君廷 供圖

歐君廷指出,此次通過安排中美大學運動員混合組隊,友誼賽收獲了中美雙方高校學生的熱烈響應。他表示,“這場比賽,中美雙方選手都是贏家。”

“盡管中美關系面臨挑戰,但兩國政府仍致力於開展此類人文交流。”歐君廷補充道。

在同一場對話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施一公亦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教育合作交流是中美兩國關系穩定發展的基礎,是兩國人民雙向奔赴的優秀范例,是兩國情感牢固維系的紐帶。

“近年來,在美國對華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領域各個層面互動明顯減少,人員流動、科研資源等受到限制,民間缺乏足夠的了解而產生隔閡。”施一公對此呼吁,面對種種矛盾與難題,中美雙方要以更智慧的方式和更密切的溝通來解決問題。

圖為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施一公在中美高等教育對話會上發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供圖

圖為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施一公在中美高等教育對話會上發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供圖

“高等教育從本質上說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都是為了人類社會能擁有一個更好、更具可持續性的未來。”施一公認為,這放在中美兩國身上也同樣成立。他進一步指出,中美關系的未來,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兩國高校對於未來引領者的培養,科技文明的創造,歸根結底在於青年。

“中國歡迎更多美國青少年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中國,用自己的角度丈量中國。”施一公說。他倡議,中美雙方應當進一步採取行動,提供開放、多元、尊重、包容的教育環境,讓一流高等教育突破校園邊界、國家邊界,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青少年通過平等活躍的對話,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本屆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北京理工大學主辦。

(責編:林凡巽、姜潔)